一、国学定义及内涵
所谓“四书五经”乃指《大学》(作者不详,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中庸》(孔子孙子子思作)、《论语》(孔子弟子记载孔子的言论)、《孟子》(关于《孟子》一书的作者,历来有
三种不同的看法:(1)孟子本人自己著述;(2)孟子死后他的门徒万章、公孙丑共同记述;(3)孟子
与万章、公孙丑师徒一起记述,而主要作者是孟子本人)、《诗经》(古代乐官收集)、《尚书》(相传为孔子所著,但经后人增删)、《礼记》(西汉戴德、戴盛编定)、《周易》(作者不详,传说为周公旦;著名的典故“周公梦蝶”)、《春秋》(作者孔子,但也有人认为是春秋史官所作,孔子编订)等等。
谈到《论语》,我们不得不提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由此可见国学经典的重要性。]谈到国学经典,我们不能不提代表古代哲学经典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作者楚国李耳,又名老聃)以及庄子、韩非子、屈原、理学大师朱熹、孔孟后最大的儒家董仲舒等著作和言论。最具有代表性的为春秋战国时的议论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考虑到我知识面太窄,涉猎有限,故我们这次尽可能地将内容局限于先秦部分。
谈起国学,自然要谈到学校。中国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学校。那时学校的名字叫“痒(yǎng)”,高一级的大学叫“上痒”,低一级的小学叫“下痒”;到了夏朝,学校又被分成四个等级,按级别叫做“学”、“东序”、“西序”、“校”; 到了商朝,又称这四种学校为“学”、“右学”、“左学”、“序”。所以我们在古典书籍中经常看到将学校称作“痒序”,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一种介于鸭和鹅之间的家禽)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谨慎、认真)痒序之教,申(说明)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后来的朝代还有在王府里设立的学校,叫“辟雍”、“成均”等;到汉代,最高一级的学校称做“太学”,下面分别称做“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再后来把“太学”改为“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汉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比较昌盛的时期。汉代的学校分为官学与私学两种。其中私学的书馆,亦称蒙学,系私塾性质,相当于小学程度。到明朝和清朝,“国子监”已经不是学校的性质了,成为国家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而这时候一般的学校称为“书院”、“书堂”、“私塾”等。
讲完学校,咱们再简单说说古时学子上学年龄及所学课程。古代弟子在6岁接收启蒙教育,8-15岁为小学教育,16岁以后为大学教育,大学教育为九年。古时没有中学。启蒙教育,它的教学宗旨、目标,就是培养孩子的正知正见,所谓的「童蒙养正」,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洒扫涓(除去)洁、读书写字以及其他杂细,同时阐述修身、治心、事亲、接物、穷理尽性之要。
启蒙教育的主要读本为《三字经》、《幼学琼林》、《千家诗》、《百家姓》、《弟子规》等。中国的传统把做人的大原则和大规矩放在第一位,要求孩子首先树立一个观念,要做一个有原则的人,一个符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出自《纪念白求恩》。方法主要是诵读,不求全部理解,为学校打基础。
小学教育读本主要是《四书五经》。此阶段,老师要求学生背诵各篇文章,能理解多少就算多少。念得差不多了,老师就带着学生“游学”。古时的教育方法“高,实在是高”。因为小学阶段不仅学了六艺,而且学到了历史、地理等,需要学生游历各地,温习和深入理解所学知识。这段时间或长或短,长的能达到7-8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中国传承至今家喻户晓的教育古训,说明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一个人的视野往往决定了其未来的成就。远有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增进学识,培养品质,开阔眼界;司马迁二十岁壮游,游历天下。近更有毛泽东和萧子升游学行乞,漫游州县。所以说古时游学是一种在毕业前或毕业时,为开阔视野,了解各地文化,体验生活的游历活动。游学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更不是流浪。它具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不同于探险。游学不局限于接触自然,更是深入民间,用自己的筋骨去体验世界之大,扩大自己的阅历。大家千万别小看这段经历,那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呀!可惜你我和我们的孩子,乃至我们的孙子,可能都没有这个机会了。多可惜呀!重理论、轻实践,这乃是中国当前教育的败笔之一呀!游学完之后,学子要参加大学入学考试了。大学教育又称太学教育,也称为国子监。全国也就一两所,那可不是一般人能上得了的。到了国子监,则进一步学习《四书五经》、《性理》(刘介廉,明末清初)、《通鉴》(司马光)等书为必修,其他八经[《金刚经》、《圆觉经》、《六祖坛经》、《维摩诘经》、《楞严经》、《楞伽经》、《四念住经》、《大念住经》、二十一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修成后为二十二史)及其他著作可由学生自选。此外还要求每日临摹晋(王羲之)、唐名帖(柳公权,欧阳询)数百字,诏、诰、表、策、判等文体亦在课程之内。在较前的朝代太学是一个纯学校;到了后来,国子监成为一个政府管理机构了。古代毕竟能上国子监的人还是少数,所以古人一般上完小学就直接参加工作了,也就是说念完《四书五经》基本上就是“满腹经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