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疆国学>> 大健康中心>> 名家心语>>正文内容
中医名言名句精选

1、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篇》

2、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素问·举痛论》

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

4、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

5、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6、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

7、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诊候》

8、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篇》

9、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篇》

10、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篇》)

11、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12、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13、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14、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15、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16、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17、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18、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

19、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20、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21、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清·喻昌《医门法律·先哲格言》

22、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清·陈清淳《蜀中医纂·习医规格》

23、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24、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灵枢·营卫生会》

25、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六郁》

26、百病多由痰作祟。——清·汪昂《汤头歌诀·除痰之剂》     

27、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篇》

28、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29、初病在经,久病入络。——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

30、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31、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宋·崔袁彦《脉诀》

32、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篇》

33、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明·绮石《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

34、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35、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36、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素问·至真要大论篇》

37、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明·张介宾《类经·标本类》

38、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休耗气,精遗不涩泄,能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明·张介宾《类经·论治类引王应震语》

39、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0、用补之法,贵乎先轻后重,务在成功;用攻之法,必须先缓后峻,及病则已。——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论治篇》

41、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明·龚迁贤《寿世保元·医说》

42、大实有赢状,误补益疾;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疑似之证须辨》

43、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

44、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至真要大论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友情链接

  • 还没有任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