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六十以后,脏腑虚损,气血不足,阴阳失调,身体抗病能力低下,邪气易于侵袭,各种衰老症状相继出现:鬓发斑白或坠落,目昏不明,齿松齿落,皮肤枯槁,身重喜卧,耳聋善忘等。
“冬去未消头上雪,春来先发眼中花。”古往今来对于衰老状态描述的作品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最为有名的当数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的一首诗《老态》,诗云:“老态年来日日添,黑花飞眼雪生髯。扶衰每借齐眉杖,食肉先寻剔齿签。右臂拘挛巾不裹,中肠惨戚泪常淹。移床独坐南窗下,畏冷思亲爱日檐。”这首诗记叙了多种常见的老年病的症状如飞蝇征、驼背、楔状齿、肩周炎、溢泪症等,并自我调侃,幽默风趣。
宋代张师锡的《老儿诗》中写道:“鬓发尽皤然,眉分白雪鲜。无病常供粥,非寒亦衣绵。貌比三峰客,年过四皓仙。唤方离枕上,扶始到门前。耳聋如塞纩,眼暗似笼烟。头摇如转旋,唇动若抽牵。骨冷愁离火,牙疼怯漱泉。胶睫干眵缀,黏髭冷涕悬。披裘腰懒系,濯手袖慵揎。看经嫌字小,敲磬喜声圆。食罢羹流袂,杯馀酒带涎。观瞻多目眩,举动即头旋。拘急将风夜,昏沉欲雨天。既感桑榆日,常嗟蒲柳年。”写老人状态,历历如绘,惟妙惟肖。
明代正统年间当过吏部尚书的魏骥,也写过一首《老态诗》:“渐觉年来老病磨,两肩酸痛脊梁驼。耳聋眼暗牙齿蛀,腿软腰疼鼻泪多。脏毒头风时又举,痔疮疝气不能和。更兼酒疾微微发,三岁孩童长若何。”据说这位尚书享年98岁,显然,对生命和衰老的豁达使他受益。
明代画家沈周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享年82岁。在《老年三病》之《眼花》中写道:“转费揩摩转减光,苦无障翳只荒荒。俯眉作字仍虚画,触鼻看书反错行。盖幅鲛绡花懵懂,隔重云母月微茫。从前了了都休说,青白甘输与阮郎。”写老年人眼花,十分真切。
宋代邵雍的“臂通吟”中写道:“先苦头风已病驱,新添臂通又如何如?无妨把盏只妨拜,虽废梳头未废书。不向医方求效验,唯将笑谈且消除。大凡物老须生病,若为你老何由不病乎?”其“旋风吟”中写道:“近日衰驱由病侵,如何医药不求寻?轩前密叶自成幄,砌下黄花空散金:闲看蜜蜂收蜜意,静观巢燕垒窠心:非观天下知音少,自是老夫不善琴。”又有“自是老夫不善琴,非关天下少知音:老年难做少年事,年少不知老年心。将养精神便静坐,调停意思喜清吟。如何医药不寻访?近日衰驱有病侵。”老年豁达之性,跃然纸上。
复旦大学教授、文艺理论家许杰,曾写过一首令人寻味的《流涕》诗:“惜昔年少时,曾经笑老头。多么不卫生,鼻涕往外流。也不揩一把,也不抽一抽。整天挂嘴角,羞也不知羞。自己老来日,谁知同样流。只因不觉得,不是不想抽。只因流得快,未揩已外流。寻思世间事,不会没因由。切莫笑太早,须为日后筹。未经体验事,意见暂保留。预先留地步,日后少烦忧。寄语世上人,慎之莫妄求。”以自己年轻时对老人的感觉和自己年老时的亲身体会,对比写出,生动活泼,幽默诙谐,令人叫绝!读来使人感慨,给人启迪,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已故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六十多岁时就曾经中风,左侧轻瘫,并患了颈椎病等老年性疾病;但他非常乐观,写过不少调侃病症的诗词,他在六十六岁就自撰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我国传统养生学主要包括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药物养生四大类。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的人,机体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而健康长寿。老年并不可怕,只要乐观豁达,勤于动脑,坚持锻炼,合理膳食,家庭和谐,方臻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