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疆国学>> 国学论坛>> 大师讲堂>>正文内容
刘余莉教授主讲《群书治要》第五集(上)

    诸位老师,诸位学长,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从<群书治要>看如何反腐倡廉》。
    昨天我们讲到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经验,第一点,高度重视道德教育。并且把道德教育视为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宗教教育所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
    昨天我们讲到了社会教育,讲诗词、歌舞、喜剧、小说,全都表达了教育的内容,都是以宣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主要的内容,包括它的建筑物,在古代承担着道德教育的建筑物有三种。
    第一就是祠堂。祠堂供奉着列祖列宗的牌位,它教导人要饮水知源、知恩报恩,教导的是孝道。
    另外就是孔庙。孔庙里供奉的是孔老夫子,它教导我们“尊师重道”,孔老夫子是被誉为“至圣先师”,所以历代的君主都要到孔庙去祭祀,身体力行给大家做出一个“尊师重道”的示范。这个告诉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国际儒联开了一个纪念孔子诞辰的学术研讨会,习总书记特意参加这一次会议,并且发表了重要的讲话。这个行动告诉我们,国家主席对传统文化、对至圣先师非常的尊重和认可。我们国家的主席、国家的领导者能够每一年都亲自去当主祭官到孔庙祭祀孔子,这个力量示范的作用就更加的有效。这个是讲孔庙。所以供奉孔子像,并不是迷信,并不是像“文革”的时候认为这是封建迷信。实际上,看到孔子像就要想到老师的教诲;第二看到孔子像就要想到见贤思齐:孔老夫子能够成为圣人,我们也要向他学习,也能够成圣成贤。所以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说,“涂之人可以为禹”,也就是说在道路上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看似很普通,但是他们都有本性的本善,他们都可以成圣成贤。这个就是儒家的教育。
    除此之外还有城隍庙。城隍庙供奉的是十殿阎罗,告诉你:一个人打妄语、说谎、不诚信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一个人邪淫会有什么样的惩罚、一个人偷税漏税、做假冒伪劣产品会受到什么样的下场、一个人从小接触到因果的教育。这种影响根深蒂固,他一生都不敢作恶。所以我们现在到九华山去参观,我们发现九华山里面的因果教育的意义非常的明显,他们都是雕塑的形式把一个人作恶,比如说缺斤短两、打妄语、邪淫、杀生等果报都惟妙惟肖的都表现出来,让你一看就有所警觉,让人不敢作恶。
    我们现在还保留着逛庙会的传统,像二月二要逛庙会,为什么要逛庙会?在庙会上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东西,这个孩子特别喜欢去。但是这并不是主要的目的,去看了一圈之后就要带他到城隍庙里去看,接受因果教育。
    所以老教授曾经说过:一个地方,县、市,有一座城隍庙,它的作用比上十万个警察都不止,因为人们从心底不敢去做。
    像潮州谢总他们的培训班之所以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就是因为在学习班最后几天导入因果教育,这个效果是立竿见影。
    有一次我去深圳讲课遇到了一个企业家,他学习传统文化。他说他有一个朋友是负责一个公司的采购工作,经常利用职务之便然后收受回扣,结果赚了很多钱,家里也很富裕,但是莫名其妙的生了一个儿子。在怀孕的时候做检查也没有发现任何的问题,这个儿子一生下来发现左肩是残废的,他看了很多的医生、跑了很多的医院、花了很多的医药费也都没有看好,非常的痛苦。最后这个企业家看了之后很可怜他,就送了他一套光盘《圣贤教育,改变命运》,这里面有很多学习传统文化的人现身说法,比如说以前是做卖有毒菜的,最后自己有了什么样的恶果;以前是做三陪小姐的,最后有什么样的果报;还有很多偷税漏税的、还有找情人的,得了什么样的病,最后他们把自己的经理都讲述出来,忏悔出来。这个朋友看了这个光盘之后突然恍然大悟,终于知道自己不如意的结果是什么原因。从那以后再也不敢收受回扣了,即使逢年过节的时候,别人为了表示敬意送给他一些礼物去慰问他,他都不敢接受了,这就是因果教育立竿见影的效果。
    建筑物起到了教育的作用,这个从我们历代的建筑物都可以看到。如果我们去观察就会发现有很多有意义的内容。
    在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三家共同配合,才把人心能够教化好、社会能够治理好。历代帝王用儒来治国,用道来祭祀祖先、祭祀天地,用佛教来教化社会大众、来教化人心。所以在历史上佛教他是以社会教育的面目来示人,它不是宗教,而是教育。我们可以从寺院的来源说明这一点。
    “寺”是怎么来的?现在很多人把“寺”和“庙”联系起来用,说“寺庙”、“寺庙”,实际上是很没有道理的。
    “寺”是皇帝下的一级办事机构,也就是在古代的时候“皇权”和“相权”是区分得很清楚,在皇帝下的一级办事机构成为“寺”,他的最高长官成为“卿”,所以有“九卿”之说。
    而“庙”是祭祀鬼神的地方。特别是古人认为,一个人过世之后就成为鬼,对国家人民有贡献的人就称为神,他们就设一个庙来祭祀他们,比如说岳王庙、赵云庙、范公庙、关公庙等等,这都是在历史上对国家人民有贡献的人,人们为了纪念他才设了这个庙。
    所以“庙”是祭祀鬼神的地方,而“寺”是国家的一级办事机构。
    皇帝下的一级办事机构成为“寺”,在宰相下面的一级办事机构称为“部”,当时有“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他的长官称为“尚书”,副长官称为“侍郎”。在汉代的时候外教是由皇帝来主管的,由“鸿胪寺”负责,外国的僧人都是皇帝派人礼请而来,来到中国之后就住在“鸿胪寺”。这些僧人和皇帝一交流,皇帝对佛教非常的想往非常的羡慕,所以就希望他们不要再回去了,留在中国长期宣扬佛陀教育。
    但是鸿胪寺是招待短期来访的客人的,如果长期住在这就不方便,那怎么办呢?皇帝下令在“九寺”之外增设一个“寺”专门推行佛陀教育,这个“寺”就是“白马寺”。
    那为什么取名叫“白马”?这也是把教育落实在生活之中。因为当时的交通不是很便利,僧人经书都是万里迢迢由白马陀来的,结果这个白马被累死在途中,为了纪念白马的功德,所以取名为“白马寺”以示纪念。这就是告诉我们,即使是畜生对我们有功,我们都不能够忘记,更何况是人呢!
    白马寺建立以后做了什么事情呢?它做了两项工作:第一就是把外文的经典翻译成中文;第二还要解释经中的意思,指导修学,讲经说法,教育民众。所以它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学编译馆”,而且也相当于现在的学校。
    现在很多寺院前面都有一个幢幡,竖幢幡什么意思呢?在古代的时候通讯不是很发达,寺院今天要讲经了,怎么让大家知道?幢幡很高,把幢升起来,大家远远的就能看到,就会互相传告这个寺院有讲经,大家愿意听的都可以来学习。所以他确实是一个社会教育的机构。
    很多人说了:既然是社会教育的机关,像我们现在的学校一样,那为什么我们走到了一个寺院看到了很多的佛像、菩萨像、罗汉像,让我们第一印象就是跟宗教联系到一起,搞偶像崇拜;而且这个宗教还不是一神教,是泛神教、多神教,而泛神教多神教相对于一神教而言还是低级的宗教?
    这是因为我们不懂得佛陀教育的这种艺术化的倾向。我们现在都讲教育都太呆板要朝着艺术化的方向发展,其实中国古人自古以来都崇尚艺术化的教育方式。那么这些雕塑摆在那里不是要你去顶礼膜拜然后去求升官、求发财、求保佑的,我们这样做就是把佛教变成了宗教,甚至变成了迷信。这些塑像摆在那里都是起到了教育的功能,相当于我们现在教学工具——教具,有着表法的含义。
    首先我们来到一个寺院看看它的建筑。建筑,大雄宝殿从外面看是两层,结果你走进去一看其实没有两层楼可上,只有一层,它的表法含义就是告诉我们:佛法和世间法是一不是二,告诉我们“真俗不二”,所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如果你离开了世间去求佛法,那也是求不到的。
    这个表法的含义还有一层就是佛法在世间也不离“世间觉”,就像禅宗有一句话说,“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所以学习佛法并不是非得到深山老林里隐居闭关修行与世隔绝,学习佛法就是在社会日常生活为人处事、待人接物、工作之中。就像一个人在百花丛中走过,是不是看这个花很好看,被他的香味所吸引然后就收到诱惑了呢?一个人在百花丛中走过,“片叶不沾身”,没有受到任何的诱惑,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这个就是告诉我们每一天从早到晚遇到很多的人事物,这全都是考验。如果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生起了嗔恨、生起了嫉妒、生起了不满意;在好的境界中生起了贪爱、生起了执着恋恋不舍,这都是没有做到“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所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首重修身,首重格物。修身就是要改变自己的心,变自己的心,把生处转熟、熟处转生。
    我们以前所熟悉的是什么?是自私自利,看到好吃的就想吃,看到好看的就想观赏,看到好衣服就想买、就想穿。人在这个五欲六尘中,时时受到诱惑还不知不觉,还以此为乐,这是我们所熟悉的。遇到事情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利益、有什么好处,自私自利的念头是第一念。
    那么我们学了佛法、学了传统文化之后,就要把这个心给转过来,第一念不是为自己着想,而是为对方着想、为全局着想、为整个国家人民甚至是世界众生着想,这个是我们所不熟悉的。要把熟悉的换成不熟悉的,把不熟悉的换成熟悉的。
    佛号念的很好,但是心没有转过来,这个也不是真正的修行,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错误的言语、行为、思想和念头,所以古人有句话说,“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
    为什么喊破喉咙也枉然?你看你的心没有变,妄念纷飞自私自利的想法还很多。
    当然一个真正的念佛人他能够把这些至少能伏住,自私自利的念头都不起,慢慢的功夫得力,妄念越来越少,心越来越清净,真正做到清净、平等、觉,那是非常值得赞叹的。
    大雄宝殿里供奉的是佛菩萨和罗汉,……而对自己要能够心地清净,清净无染,这是针对当时众生的问题所起的名号。所以你看到释迦牟尼佛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做到的这两点。
    释迦牟尼佛两边供着两位侍者,一位是阿难尊者,他在十八罗汉中“多闻第一”,他代表的是“解”;另一边是供奉的是迦叶(叶:音shè)尊者,他在十八罗汉中“苦行第一”,他代表的是“行”。这告诉我们,佛教强调的是“解、行”相应,就是要把你所学到的能够力行在生活当中,否则就是说食数宝,你说食不能够充饥,数别人的宝对自己也没有利益。
    为什么这个宝殿称为“大雄宝殿”?因为里面所供奉的佛菩萨都是能够战胜自己烦恼的大英雄。所以在佛教之中所谓的“大英雄”,并不是能够指挥千军万马战胜敌人的人。
    中国古人说“仁者无敌”,并不是说仁者打遍天下无敌手,而是说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他心里头没有跟任何人有对立、有冲突、有矛盾的念头。
    我们讲到了舜为什么称为“二十四孝”之首,就是因为即使后母弟弟害他置他于死地,他仍然能够起仁爱之心,没有和他能起对立,所以仁者无敌。
    在佛教中也是一样,什么样的人称为大英雄?就是能够战胜自己的“贪嗔痴慢疑”等等烦恼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大英雄。所以放下了妄想、分别、执着的人称为“佛”;放下执着分别的人称为“菩萨”;只是放下了执着的人,妄想、分别还有,这个人称为“阿罗汉”。所以阿罗汉、菩萨和佛都是佛教中学位的名称,就相当于我们世间大学的学士、硕士和博士。
    这也提醒我们,修行是修正自己的心行,不是让你去修正别人。所以每一天所遇到的人事物,不是看别人不对,而是提升自己的修为。所以六祖惠能大师就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不见”不是看不见,是看见了也不放在心上,不为这些东西所染污。
    我们的心其实就像一个容器,如果把别人的过恶都放在自己的心上,特别是把别人不好的地方做得不如法的地方都放在自己的心里,就等于把我们的心变成了承载别人过失的垃圾桶。我们想一想,这个垃圾桶你刚从商店买回来的时候,实际上是很干净的、很清净的,但是你为什么把他变成了垃圾桶?就是因为总把垃圾往里面扔,总装那些不干净的东西、不好的东西,结果才把它变成了污秽不堪不招人喜欢的垃圾桶。
    那我们的心本来是纯净纯善的,如果我们总是把别人的过恶放在心上,我们就是把自己的心变成了承载别人过失的垃圾桶,受害最深的是我们自己。所以我们看到了释迦牟尼佛就要向他学习,对别人要宽容要仁慈,看到别人的过恶不要放在心上,对自己就是寂寞、清净、无染。
    还有一句话说,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的修养不够。一开始我看到这句话特别的不理解。我就想,明明就是他做错了、他做的不如法,为什么我看他不顺眼还是我的修养不够?
    后来我们听《弟子规》的课,听到蔡老师讲了一个案例,说有一个孩子,他还没有成年,就做出了很多背逆社会的行为。比如说,他看到了一辆豪华的轿车停在路边,他也不认识这个车子的主人,但是他很淘气,上去拿刀子给它划两个道;甚至更有甚者,给它泼上一点汽油,一下子就把这个车子给烧了。如果我们是这个车子的主人,我们遇到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第一反应是什么呢?我相信大多数人就是很生气、很愤怒,要想方设法的惩罚他,说怎么有这样损人不利己的人呢?真没有教养!
    那么在《格言别录》上有一句话说:“论人之非,当究其心”。当我们谈论一个人的过失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找出他做这件事的原因,我们去调查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呢?经过调查之后,才发现,这个孩子早年父母离异,结果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成了一个家;他的母亲又找了一个丈夫,成了另一个家。他自己就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从小没有体会到父母的关爱,确实没有人教诲他,让他学习《弟子规》;更没有像我们这样如此的幸运,早早的接触到了传统文化,学习圣贤教诲,力行《弟子规》。结果怎么样呢?因为从小没有得到关爱,他对这个社会就是冷漠的,就是敌意的,就是想着去打击、报复的。所以当他有这样一种心的时候,他才会做出这样在常人看来损人不利己的事。
    那我们再想一想:我们对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态度?我们听说《弟子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我们可能不远万里也送孩子去参加一个《弟子规》的夏令营;我们听说有一个学习方法很好,可以提升学习成绩,我们可能不惜万金也要送孩子去参加这样一个学习班。我们对自己的孩子确实是有求必应,关心的无微不至。那么我们想一想,这样的孩子相对于我们的孩子而言,是不是很可怜了呢?所以中国古人说“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你看他的行为很可恨,但是你在深究一下,其实他也有可怜的经历,你知道了他可怜的经历之后,你不想去报复他,你不想让他受到惩罚,你反而想去帮助他、提升他。所以“仁者无敌”、“化敌为友”。
    为什么能够“化敌为友”呢?现在我们都呼唤和平,他打我一拳,我要踢他一脚,结果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恐怖战争越来越升级,能够“化敌为友”吗?“化敌为友”靠的是真诚之心的感化。所以舜,他就是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他被立为“二十四孝”之首,那是有原因的。
    怎么样“化敌为友”?就是从自己的内心先解除对别人对立、冲突、矛盾、报怨的情绪,这样自己的心变得很开阔,自己也会君子坦荡荡,那我们的言行举止,无形中也会感化别人。当然感化,它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并不是我们做了一两件让人感动的事,就能够感化他回头,我们要有耐心,向佛学习。
    这个佛度众生,你看他出现在这个世间已经是第八千次了。我们想一想对自己的朋友,劝他有没有劝过八千次?如果我们还没有劝到八千次,那说明我们还需要继续做努力、做工作。
    这个是大雄宝殿大英雄,不是对治别人的烦恼习气,时时刻刻是反求诸己。
    那么在中国的寺院,第一个建筑物是天王殿。天王殿第一个面对着大门,供着一尊雕塑,就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他有两个很明显的特征:第一他的肚皮很大,告诉我们“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第二他笑口常开。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要想学佛首先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就是要学会微笑;第二就是能够学会宽容。
    像我们有一个朋友有一次给我这样说:你看你讲课的时候,就是太严肃了,好像面带秋风,不是面带春风。结果我一听心里就有点不高兴了,你看“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但是当真正有人来批评你、指正你的过失的时候,第一个反应还是不高兴、不是很开心。
    还有一次,另一个朋友对我说:你看你讲课讲了这么长时间也没有提升,讲的就是书本上的那些东西;但你看蔡老师讲课,每一次都不一样,说明人家力行的功夫好。我一听,我就反驳他,我说你都好久没有听我讲课了,虽然我每一次讲的内容大同小异,但是每一次境界都不一样,你都没有注意听,你就这样说。
    你看,别人看问题是旁观者清,但是我们自己却难以接受。虽然知道要接近那些犯言直谏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对自己真正有帮助。但是果真有朋友来指正你的问题了,第一个反应还是为自己辩护。所以这个确实告诉我们:圣贤教诲,以圣贤教诲出口易、教人易,以圣贤教诲力行难。
    那么这个弥勒菩萨这两个特点,就是告诉我们要心存欢喜,还要存喜悦相、存包容,这样欢迎你来学佛。
    在天王殿的四周供着四尊天王。
    东方叫持国天王,什么意思呢?他教导我们怎么样才能把这个国家主持好、治理好,他教导我们负责、尽职。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一份工作,只要我们每一个人把自己的工作尽心尽力的做好,这个社会就和谐了。持国天王手里拿一把琵琶,这个琵琶也是表法的含义,告诉我们做事的时候,要无过、无不及。就像这个琵琶的弦,如果绷得太紧,就断裂了;如果绷得太松,又弹奏不出美妙的声音;只有调得适中,这个美妙的声音才出现。所以,儒家讲“中庸”、佛家讲“中道”,都是让我们无过、无不及。
    南方叫增长天王,顾名思义,他就是教导我们要求进步。无论你的德行、你的学问,才艺乃至你的生活品质,每一天都要有进步。
    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佛教并不像我们一般的人想象的,特别是现在的电视剧所表演的消极、落伍、避世。一个人感情上受到挫折,事业上没有发展,最后才遁入空门,了此残生。这也是我以前对佛教的印象。但是后来看了《景德传灯录》、《净土圣贤录》,发现,在历史上有很多有道德、有学问的出家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学问,都可以做社会大众的表率和导师。
    所以佛教是让人每一天都求进步、精进。精进,这个“精”就是专一而不杂的意思,“进”就是进步。
    增长天王手里拿一宝剑,这个宝剑在佛教中代表了“智慧”的意思,“快刀斩乱麻,利剑断烦恼”,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虽然求智慧但是要选对方向。如果你很努力但是方向错了,越努力离你的目标越远。就像我们从北京去哈尔滨,结果我们坐上了去广州的航班,你飞的越快离你的目的地越远。这个就是告诉我们,在历史上这个佛教的出家人,他都是要有一定的条件的,要有一定的考核的。
    特别是在顺治皇帝以前,这个人要想出家都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在世间的学问必须拿到进士。这个进士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博士。现在我们的学位有三种,有学士、硕士、博士。在古代也有三个等级:秀才,举人,进士。而进士比现在的博士更难得,为什么呢?因为他是经过皇帝殿试之后才给的。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后面都是进士,那是经过皇帝亲自考核的;这还不算,还要能够精通佛经,能够讲经说法,这样才能够出家,国家给你一个  “度牒”,成为正式的出家人。
    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为什么“无事不登三宝殿”呢?这个“三宝”就是指“佛、法、僧”。世间人以金银财富为宝;修行人以“佛、法、僧”为宝。“三宝殿”就是指佛教的寺院。
    为什么“无事不登三宝殿”呢?因为在古代这个寺院、丛林都建筑在交通不是很便利的地方,很幽静,便利于修学。一个人有了问题,如果不是特别大的、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不会跋山涉水,换了马车,又换了帆船,长途跋涉去求见这个高僧。
    所以“无事不登三宝殿”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古代的出家人都是学问、道德很好的。世间做官的人遇到了问题,都向他们去求教,结果他们三言两语一点拨让人豁然开朗。因为他们是在静处,这些当官人是在动处,他的问题出家人一看就明白,告诉他一些方法很管用。
    到顺治皇帝的时候,他自己出家了,他觉得出家是一件好事,不要给大家这么多的限制,于是他就把这个条件给废除了,结果是以好心办了坏事,为什么呢?就像我们要考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是一个很好的学府,大家都想去,所以它的分数要求很高。结果来了一个校长说,清华大学是好学校,谁想来读都可以,不要用这个分数约束了,把这个分数线取消了,那么清华大学就不称其为“清华大学”了,学生的素质就不能得以保证了。所以顺治皇帝以好心办了坏事,从此以后僧才的素质就难以保证,他的这个做法也受到了印光大师的批评。
    这个是增长天王告诉我们要求进步,但是必须要有智慧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
    西方叫广目天王,北方叫多闻天王,这两尊天王告诉我们要多看、多听。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到别的地方参观、考察、学习,好的地方我们加以借鉴吸取,不好的地方加以剔除,以此来建设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国家才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
    广目天王身上缠着一条龙或者是一条蛇,他代表了变化多端的动物,告诉我们广学多闻的时候,不要好的也学、不好的也学,他告诉我们广学多闻的时候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因为现象是变化莫测、变化无穷的。他的另一只手拿的是一个珠子,这个珠子代表的是不一的规律,意思是只要掌握了这个不变的规律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不会被表象所迷惑。
    多闻天王手里拿一把伞,这个伞代表的是遮蔽污染的意思。他告诉我们广学多闻的时候,不要好的也学,不好的也学,不懂得遮蔽污染,不加剔除的拿来主义。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学到了西方很多先进的东西,但是也学到了西方腐朽的价值观,这就是不懂得遮蔽污染所导致的。比如说,刚刚改革开放之后,很多的领导干部有机会到国外参观,他们特别喜欢去的地方、特别好奇的地方是什么?就是红灯区。因为这个东西中国没有,到外国就很好奇,喜欢到那里去开开眼界。实际上不知道潜移默化的接受了污染,这就是不加选择的拿来主义导致的。
    所以这四尊相摆在那里,如果你明白其中的意思,你在这个大殿走上一圈,不用别人说一句话,你已经受到了提醒、受到了教育。所以这个是高度艺术化的教育方式,这个雕塑都起到了教育的含义。
    在中国我们都知道四大佛教名山。九华山供奉的是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代表的是大愿,“地”就是大地,“藏”就是宝藏,大地的宝藏无量无边。靠什么来开启呢?他告诉我们要靠孝道来开启无尽的宝藏,所以他就是教我们孝道。供奉地藏菩萨的意义就是一看到菩萨像,就提醒自己要“孝亲尊师”。
    我们把对父母、老师的孝敬向上提升,来孝敬来到我们身边的有缘人,这就是观音菩萨所代表的含义了,他代表的是“大慈大悲”。这个菩萨的大慈大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像一般的世间人,对和自己有缘的人、对自己喜欢的人能够关心、能够爱护、能够同情、能够帮助;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者没有什么缘分的人,不是自己的儿女、朋友、父母,那就漠不关心了。观音菩萨并非如此,他的慈悲是没有条件的,是对众生平等的,这叫“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像我们一般人帮助别人,都是自己有多余的,才拿来去布施、资助贫苦的人;如果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舍不得给别人。观音菩萨的大悲是同体大悲,意思是什么呢?他对众生的关爱和慈悲就像关爱自己的身体一样,是一体的,没有把他们看成是自己以外的东西,这是同体大悲。所以称为大慈大悲。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他代表的是智慧。也就是你对人仁爱慈悲的时候,也要有智慧,否则“慈悲多祸患,方便出下流”。很多人说,佛教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为什么又讲“慈悲多祸患,方便出下流”呢?就是因为这个慈悲他是没有智慧的慈悲,反而是被人利用了,反而滋长了别人的贪心,这就不是对众生真正的帮助了。所以文殊菩萨代表孝亲尊师,仁慈博爱,都要有真实的智慧。这个智慧就是要有理智,而不仅仅是出于情感。
    峨眉山供奉的是普贤菩萨,“大行普贤菩萨”他代表的是“行”,也就是你把“孝亲尊师”、“大慈大悲”和“智慧”,落实在每一天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之中,这就是普贤菩萨的含义,他教导我们“力行”。
    所以供奉这些佛像并不是像现在的领导干部那样,带了很多的金钱去供僧,去布施,去拜山,回来之后仍然是贪污受贿,违法乱纪,最后被抓了起来。他还埋怨说,这佛菩萨都不灵啊。这不是佛菩萨不灵,而是你把佛教这么好的教育,变成了宗教,甚至变成了迷信。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友情链接

  • 还没有任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