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戒律:不作国贼,不谤国主,不漏国税,不犯国制
学佛、学佛是真正的依教奉行,这才是真学佛。
佛法传到中国之后,为什么立刻受到了皇帝的欢迎?因为皇帝特别的有智慧,皇帝要想推行一个东西,绝对不是偶然的。这个佛经翻译出来之后,他首先自己要阅读,他一看,在《梵网经菩萨戒经》上有这样两条,“不作国贼、不谤国主”。就是你不能够做国家的卖国贼,出卖国家的利益;你不能毁谤国家的各级领导人。
在《璎珞菩萨戒经》也有两条,“不漏国税,不犯国制”。就是在家人可以做生意,但是绝对不可以偷税漏税。
在佛教看来偷税漏税的罪非常严重,你偷了一个人的东西,你是和一个人结罪,以后还他一个人;但是你偷税漏税是与整个国家的国民结罪,还也还不清。所以绝对不可以偷税漏税。
“不犯国制”,就是不能够触犯国家的各种法制规章,乃至于道德、风俗、习惯等等。
皇帝一看很高兴,他说这么好的教育,如果我率先学习,并且在全国推行的话,那我这个皇帝不就轻松了吗?!我可以垂拱而治。所以你看,历史上很多开明的皇帝都把德学兼优的佛教的法师聘为国师,给以礼遇,他带着群臣向他学习,向他请教,结果怎么样呢?上行下效。整个社会也兴起了尊师重道,学习佛法的风气。
所以当在历史上儒、释、道三家的教育普遍推行的时候,这个人心被教化好了,社会安定和谐有了真正的保障,民风也非常的淳朴。
在佛教传到中国之后,很多的文人墨客、朝廷命官,还有很多的诗人、文学家等等,都成为在家学佛的居士。比如说,苏轼称为东坡居士,李白称为太白居士,白居易称为香山居士,此外像林则徐、章太炎、梁启超等等都是在家学佛的居士。
佛教最重要的教诲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比如说白居易他在做杭州太守的时候,他去向鸟窠禅师请教:佛教最重要的教诲是什么?鸟窠禅师回答了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所有的恶都不要去做,所有的善都积极努力去做,而且还不要放在心上,这是诸佛所教诲的。白居易是饱读诗书的人,他听了之后,觉得不太满意,他想我跋山涉水走了这么远的路,来向你请教佛教高深的道理,结果你用这么两句简单的话就把我打发了。所以他就说,“三岁小孩都知道”。鸟窠禅师回了他一句“八十老翁做不得”。意思是说三岁孩童都明白的道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是到了八十岁的老翁不见得把它落实在生活之中。这就是告诉我们,传统文化都讲“解行相应”。
“解行相应”这句话被王阳明所继承和发扬,他把这个“解”变成了“知”;把这个“行”保留下来了;“相应”变成了“合一”,所以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理论,这都是告诉我们“儒、释、道”不是谈玄说妙,要把我们所学的,真正力行在生活之中,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是讲社会教育。
宗教要回归教育、互相学习,才能够彼此了解,才不会产生误解
此外,宗教教育在促进社会和谐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个宗教是指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等。因为我们打开他们的经典,核心内容都是“仁慈”和“爱”、比如说《圣经》说“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古兰经》也说“安拉是真正仁慈的”。
最近,有一位伊斯兰教的长者,特别研究了“圣战”这个词的含义,他告诉我们:“圣战”是对自己的战争,也就是克服自己的贪嗔痴,战胜自己内在的烦恼。这和我们《大学》上所讲的“格物”就是格除物欲的意思是一样的。
以前人们都把这个“圣战”给误解了,认为是自卫反击战。所以你看我们学了《古兰经》才知道,其实伊斯兰教是一个非常温和的宗教,伊斯兰人也是非常爱好和平的民族,这样的话就不会被恐怖主义份子所利用。
所以老法师特别强调:宗教要回归教育,宗教要互相学习,这样才能够彼此了解,才不会产生误解。
净空老法师智慧确实能够给社会、国家带来真实的利益
这一次我们来到图文巴来参观学习,对图文巴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和谐示范城这个构想非常的佩服,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以前都认为宗教都是各说各的,而且是互相对立的,矛盾冲突不断的,怎么可能不同的宗教会和谐相处呢?结果(净空)老法师很有智慧、很慈悲,1999年在新加坡就团结九大宗教,为宗教和谐做出了一个成功的案例。这件事被澳洲的移民部长知道了,特意邀请老法师到澳洲,来帮助他们做宗教和谐的工作。
到了图文巴我们确实惊讶的发现,净空老法师一回来,各个宗教的领袖都纷纷的来拜访。有的基督教的人说,说他们基督教内部有不同的派别,他们平时都是不互相往来的,都是自说自话,要在一起都是不可能的事,这次老法师回来了,是因为这个契机,他们不同教派的人,才能够欢聚一堂,为图文巴的和谐示范城尽心尽力,从这里我们就能够感受到老法师的这种理念,这种智慧确实能够给社会,给国家带来真实的利益。
昨天在学院门口,还有图文巴的两个市民,他们是外国人,他们就问学会的人,听说你们的老和尚老法师回来了,为什么呢?最近听说了各个宗教的人、各个社区的领导人、各个团体的领导人,都来拜访老法师,为什么呢?因为他经常做慈善事业,帮助安养中心,每年都给他们十二万元的澳币,让他们有足够的资金照顾那些濒死的病人,让他们有一个安养的地方‘还捐赠当地的图文巴医院,拿这个钱去照顾那些看不起病的病人;还有一些社会的公益组织,老法师也是非常关心,还去给他们资助。他说他们特别想看一看老法师,因为听说他在世界上在联合国为世界人民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他们发自内心的非常的佩服,非常的尊重,而且他们说什么呢?他们说感觉老法师回来这一个月多,图文巴整个的氛围,整个的磁场都不一样了,你看看,就是普通的一般的市民,他都能有这样的认识,对老法师有这样的尊重,可见老法师的智慧和慈悲,确实是不一般。
像我们看到的很多宗教的冲突、种族的冲突,不和谐,世界上很多的有识之士都为此忧心忡忡。
老法师有机会以大学教授的身份,多次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向他们提出中华传统文化有解决冲突、促进和平的方法。但是说了好多次,他们都说:法师,你这个理念很好,但是真的能够实现吗?半信半疑,最后怎么样?最后老法师就在自己的家乡,庐江汤池做了一个传统文化教育中心,结果不到半年的时间,就转变了这个小镇的风气,后来他们就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们构建和谐示范镇的经验,向联合国汇报,进行展览,这些经验让这些大使非常的佩服,非常得赞叹,所以纷纷想到汤池去学习。
这些实验的结果告诉我们,传统文化确实在当今社会为促进和平,解决冲突有着真实的贡献,正如汤恩比先生所说的,能够真正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的,只有中国的孔孟儒学和大乘佛法。
汤恩比先生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他专门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历史,他是研究了各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史,所以从文化学的角度提出了这样的论断,这个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这个宗教教育对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贡献。所以宗教能够和谐,就可以促进族群与族群的和谐,政党与政党的和谐,国家与国家的和谐,这个世界和平才真正有希望。这个是第一个特点,就是高度重视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视为一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所构成的完整体系。
没有根的道德教育培养的是伪君子,根从教“孝”做起
第二个特点,就是重视道德教育的先后次序,并通过各种制度建设,保证推行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有先后次序的,上次我们讲了教育是有先后次序的,是“首孝悌,次见闻”。道德教育也是有先后次序的,道德教育从哪里做起?
在《群书治要•孝经》上记载着孔老夫子在闲坐着,曾子在旁边伺坐,孔老夫子说,古圣先王有至高的德行、至简要的道理是天下和顺,人民之间相处非常的相亲相爱,上下之间毫无怨言,没有像我们现在所说的“上访事件”,你知道这个“至德要道”是什么吗?“曾子避席曰”,曾子马上起身了,他本来是跪着的,马上把身子立起来了。从这里我们也看到曾子对老师的恭敬之心,你看他老师一问他话,他不能够还在那儿坐着,待答不理的,他马上就避席回答说:“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我不够聪明,怎么能知道这样的至德要道呢?孔老夫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个“孝”是德行的根本,是教化所产生的根源,所以道德教育从哪里做起?就是从教“孝”做起。
我们的道德教育在很长时间都不得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讲,学习雷锋,雷锋精神代表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是我们这个大厦的第五层甚至是第六层,但是这个“孝亲尊师”的根基都没有,我们就希望有那个第五层、第六层,所以建的是空中楼阁,培养了很多伪君子。这就是为什么雷锋三月来,四月走。三月纪念雷锋,大家都出来做好事,结果四月份不再学习雷锋了,就看不到这些好人好事的现象了。这就是因为我们的道德教育没有根。
中国古人说“百善孝为先”,因为“孝”培养了一个人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所以古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因为这个孝子不会忘恩负义,领导者选择这样的人做属下,他才知道知恩报恩,他才不会见利忘义。
既然这个“孝”很重要,所以从各种制度上培养起人们“孝”的美德,比如说从教育制度上,在《汉书》上记载:“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古圣先王没有不把教化人心作为国家最重要的事物的。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在国都设立太学,教导人们什么?“仁、义、礼、智”的道理。在城镇、乡间设立庠序,这个就是乡镇的学校,也是教导人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
“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节民以礼”。让人们每一天都接受“仁、义、礼、智”的熏陶。
“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他的刑罚很轻,但是没有人去触犯法律,这是因为道德教化推行得很好,社会风气很淳厚的原因。
在《群书治要》上就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晋侯,晋国的国君,因为他们国家有很多偷盗的人、盗贼,非常的苦恼,结果有一个人叫郄( xì)雍,他可以观察一个人眉目之间的情态就能够知道谁是盗贼,结果他指认了上百个人都没有错误,都看得很准。晋侯就很高兴,我有郄雍这一个人,还用得着养那么多警察人员吗?有郄雍一个人就够了。结果这个赵文子,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就劝晋侯,他说你用这种方法来指认盗贼,不仅不会尽除盗贼,而且郄雍这个人一定会不得好死。晋侯听了之后就很生气。结果过不了多久,这个盗贼就聚在一起,说我们今天之所以落到了这个地步,都是因为那个郄雍的原因,于是他们合伙偷走了郄雍的财物,并且把郄雍给杀死了。晋侯一看大吃一惊,因为果不其然如赵文子所料。这时候他才知道赵文子是个很有道德学问的人,赶紧把他请过来,向他请教,该怎么办呢?
这个赵文子这个时候才说,能够看到深渊里的鱼的人,是不吉祥的;能够知道别人隐私的人,是有灾祸的,其实人都有向善好德的羞耻之心,你应该选择那个有道德的人来兴起道德教化,那么人就不愿意去做盗贼了,还会担心盗贼经常出现吗?
这次晋侯听了他的意见,所以他就派随会做道德教化的工作,所以这伙盗贼就纷纷跑到别的国家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兴起伦理道德的教育;当然要重视因果教育,人们就更不敢作奸犯科了。那么这是教育制度。
古人说“求忠臣与孝子之门”,是非常有道理的
从选拔制度上看,因为“孝”很重要,所以从汉代开始,就实行“举孝廉”的人才选拔机制,也就是说这个地方官负责把这个地方具有“孝、廉”品质的孩子举荐出来,作为国家官吏的候补,由国家来培养,为什么?因为这个孩子孝,他就会对国家忠,他廉洁,就没有贪心,这是选拔人才重要的品质。
为了使这个地方官举荐公正,就是说没有把他的亲朋好友举荐出来,也不是谁给他送钱多他就举荐谁,还有一个制度加以保证,那就是“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如果这个地方官为国家推荐了人才,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他能对你国家建功立业,这个推荐的人也会受到连带的奖赏,受到国家最高的奖赏;当然他推荐的人做错了事,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这个推荐的人也会受到连带的惩罚;如果他的手下有人才,但是他嫉贤妒能,把这个人才给埋没了,蒙蔽了,一旦被国家发现,会受到最高的惩罚。
所以古代考察官员的政绩,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他为国家推举了多少德才兼备的人才,如果这个地方官好几年都没有为国家举孝廉,他的政绩是不合格的。
在《群书治要•傅子》上也有一句话,他说我们在选官的时候,应该秉持这样一个原则,“爵非德不授,禄非功不与”。很多人说我们现在的腐败问题都是和传统的官本位文化有关系。实际上什么是“官本位”,我们也没有搞明白,中国古人对于领导者确实是特别的尊重,比如《孟子》上就说,“爵一,齿一,德一”。“爵一”就是说要尊重那个有爵位的人,尊重那个领导者。“齿一”就是尊重上了年纪的人。“德一”尊重有德行的人。
为什么古人对于领导者特别的尊重?我们看了这句话我们就明白了,因为当授官的时候,他就有这样一个前提,这个人他没有德行,就不授予他爵位、不授予他领导的位置;如果他对国家没有贡献、没有建功立业,就不给他俸禄,这两个前提一设立,我们就知道,这个人的官位越高,说明他的德行越深厚。大家尊重的是什么呢?是尊重他的德行,不仅仅是他处在这个领导的位置上,这原则、前提一设立,这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出现在领导的位置上。
经过这个“举孝廉”的人才选拔机制之后,结果是什么呢?在《群书治要•汉书》上说,“名臣辈出,文武并兴”,名臣层出不穷、文臣武将这些人才都纷纷的出现了,这就是“举孝廉”的结果。
在《群书治要•晋书》上还记载着一个孝子成为廉洁官员的案例,那就是吴隐之。《群书治要•晋书》上记载,吴隐之,字处默,濮阳人,早年的时候,他的父亲过世了,他就成了孤儿,吴隐之侍奉母亲特别的孝顺谨慎,仁爱恭敬,特别特别注重于色养,就是待母亲和颜悦色;当他母亲过世的时候,他非常的痛苦,痛哭流涕,几乎丧失了性命。他家和韩康博家是邻居,韩康博的母亲也是一位贤明的老妇人,每一次听到吴隐之痛哭流涕的声音,她本来要吃饭就放下碗筷,和吴隐之一起痛哭;她织布的时候,听到吴隐之思念母亲的哭声,她就放下梭子和他一起悲泣,这样一直到他丧期期满。这个韩康博的母亲对韩康博说,如果你以后能够成为择官之人,一定要选像吴隐之这样的孝子。果不其然,后来韩康博确实去吏部任职,于是他就越级把吴隐之提拔起来,于是吴隐之就成为一个廉洁的官员,被封为龙骧将军、广州刺使。
他去广州赴任的时候,听说在广州的北边有一个泉水,叫贪泉,父老乡亲都说,只要饮了这个泉水里的水,就会使廉士变节,就是一个廉洁的官员也会变成贪官。吴隐之一到广州,他马上就先到了这个泉水旁边,舀了一口水喝了下去,并且赋诗一首,说,“古人云此水,一歃(shà)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古人说饮了一口贪泉的水就会成为贪官污吏,贪污上千斤的这些银两,假使让伯夷叔齐这样廉洁的人饮了这个泉水,我想他们终究也不会改变他们高尚的节操。
他在广州越发的清廉,结果道德教化都把那些没有受到中原文化教化的蛮夷之地感化了,皇帝听了这件事,就下了一封诏书,说广州刺使吴隐之,他的孝敬仁爱都超过一般的人,他把自己的俸禄平分给九族的亲人,处在可以贪得的地位始终不改变他的节操;本来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但是他的家人仍然穿着非常简朴,革除奢侈浪费的风气,力求节约,使得南方的蛮夷之地社会风气大大的改变,朕认为这样的行为应当受到嘉奖,可以给他进号前将军,赐钱五十万,赐谷千斛。给他很多的封赏,这就是一个孝子成为忠臣的案例。
在《群书治要》上还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所以古人说“求忠臣与孝子之门”,是非常有道理的。
为什么古人没有简单的采取民主制呢?
在选拔制度上,中国古人并不提倡民主,为什么不提倡民主呢?在《群书治要•六韬》中有一句很精辟的阐述,他说君主以社会大众所称赞的人、为贤德的、有智慧的人,以社会大众所毁谤的人称作是不贤德的人,结果是什么?喜欢结党营私的人,有很多党羽的人,就被举荐出来了,因为他们得票高;而不愿结党营私的人、没有很多党羽的人就会被罢免了,结果就是这些邪曲不正的人,结党营私,把真正贤德的人给蒙蔽了。忠臣可能会因为莫须有的罪名死于无罪,本来他没有罪,但是像岳飞那样的忠臣忠君报国,还以莫须有的名义处死了;邪曲不正的臣子以虚有的声誉取得了领导的位子,那么社会的乱象就会越来越严重,这个国家就免不了危亡了。所以你看了这段话,你对古人的智慧特别的佩服。
为什么古人没有简单的采取民主制呢?因为他知道民主制也是要有前提的。这个人民如果都是自私自利的,都是眼看着自己的蝇头小利、眼前利益,他怎么可能选出真正有远见的领导者呢?所以美国实行民主,结果是什么?老百姓过着奢侈浪费的生活……负债累累,他们的儿孙一出生就已经背负了,……资源财富留给子孙后代,怎么可能花子孙后代的钱?但是他们要是得不到福利,……他们不投你的票。所以民主制确实有很多弊端,它的前提也是民众的德行素质和理性能力。这个就是讲的选拔制度。
下面还有考试制度:
像中国从古以来就实行考试制度来选拔官员,特别是从唐朝开始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一个人要想做官,必须熟读儒家的经典、熟读“四书”、“五经”,这些都是“仁、义、礼、智、信”的教导,教会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还有法律制度:
古人说,“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像在唐朝的法律之中,这个儿子打骂父母、打骂祖父母, 按照刑法都是要处以死刑的。所以这些制度都是从法律上也保证人们培养起“孝廉”的品质。
高薪养廉的前提是精兵简政、加强道德教育
此外还有像古人讲激励制度:
比如说我们现在都在热议说是不是需要“高薪养廉”,这个问题古人也有阐述。比如说是《群书治要•刘廙(yì)政论》上就有这样一段话:“夫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故选托于由夷,而又威之以笃罚,欲其贪之必惩、令之必从也,而奸益多、巧弥大。何也?知清之为清,而不知所以清之,故免而无耻也。日欲其清,而薄其禄,禄薄所以不得成其清……故知清而不知所以重其禄者,则欺而浊。知重其禄而不知所以少其吏者,则竭而不足。知少其吏而不知所以尽其力者,则事繁而职阙。”
“夫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办理政治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官吏清廉。
“故选托于由夷,而又威之以笃罚,欲其贪之必惩、令之必从也,而奸益多、巧弥大,何也?”为了使这个官员都廉洁,所以就选了像许由、伯夷这样廉洁的人物做榜样;而且还以严刑、峻罚加以威慑,但是结果怎么样呢?他本来是想有贪就要受到惩罚、有命令下面一定要服从,但是结果却是“奸益多”,奸诈的事情越来越多;欺骗的事情、巧诈的事情也是越来越大。什么原因?
“何也?知清之为清,而不知所以清之,故免而无耻也”。只是想让官员清廉,但是却不知道用什么办法让官员保持廉洁,所以这个官员怎么样?他都是“免而无耻”,他是想方设法的做坏事,免于法律的制裁。
“日欲其清,而薄其禄,禄薄所以不得成其清”。你想让官员都清廉,但是给官员的俸禄却是很微薄,这样微薄的俸禄不可能让他们保持一个廉洁的态度。它就是说,这个官员的俸禄如果太微薄,让他既不能奉养父母,又不能赡养妻子儿女,他在孝道上有亏失,他对君主就会有怨言。微薄的俸禄不足以让他维持一个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手中还握着很大的权力。
像我们现在反腐败,发现国资委的官员落马的最多,为什么?你看国资委的一个小小的处长,他月工资很微薄,但是他批一个项目,那都是几百万、几千万,非常的大。他就想了:他为什么能赚那么多钱,我也不比他差,为什么我每个月这么一点的工资?心里不平衡!古人把这种情况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叫“渴马守水”、“恶犬护肉”,说很饥渴的马,你让它看护水源;很饥饿的狗你让它看护肥肉,你想让它不贪、不占,那是很难做到的。
所以《刘廙政论》上说,“故知清而不知所以重其禄者,则欺而浊”。你知道使官员清廉,但是不知道提高官员的俸禄、提高官员的工资,那么官员就会兴起欺诈、贪污的风气,他就会以权谋私、贪污受贿。
“知重其禄而不知所以少其吏者,则竭而不足”。如果你知道提高官员的工资,但是却不知道精简官员的数目,那公务员队伍很庞大、领导干部的数目很多,人浮于事。你还提高他的俸禄、工资,那人民就会负担很重,国库空虚,就显得竭尽了全力还不能够给他足够的俸禄。
后面还说“知少其吏而不知所以尽其力者,则事繁而职阙”。你知道精简官员的数目了,但是却不知道要让官员竭忠尽智、负责尽责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就是要让他们的责任感要提升。因为他们不尽心尽力的工作,就会使事情显得繁多,好像这个职位不够。实际上不是职位不够,而是这些人都没有竭尽全力的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
所以你看他这个逻辑非常的严密。告诉我们要不要实行高薪养廉?很有必要!但是它也有前提,要实行高薪养廉,就要减少官员的数目、精简机构;还要提高官员的责任感,要有很好的道德,让他们珍惜自己的职位,这样就不会去与民争利。
在《群书治要•魏志上》也有一段类似的一段阐述:“夫除无事之位,损不急之禄,止浮食之费,并从容之官。使官必有职,职任其事,事必受禄,禄代其耕,乃往古之常式,当今之所宜也。”
“夫除无事之位,损不急之禄,止浮食之费”。就是你去除、撤除那些无事可干的职位,减损那些不着急的费用,制止那些无事可做的,就是他们有着这个位子,但是不干事的花费。
“并从容之官”,就是使人浮于事的这些官员要给他合并。
“使官必有职,职任其事”。这个官员一定要有一定的职责,有一定的职责就要担当一定的事物。
“事必受禄,禄代其耕”。就是他担任了这个事物,就一定要有一定的俸禄。这个俸禄可以代替他耕种的收入,可以养家糊口。
“乃往古之例程,当今之所宜也”。这是自古以来所通用的这种方法,也是我们当今社会所适宜的。
这一段阐述也是把“高薪养廉”的道理讲得很清楚。就是官员不能够太多,太多了人浮于事;人浮于事就会使他的俸禄很微薄;结果他的俸禄很微薄,他对自己的工资不满足,就会去贪污受贿、与民争利,这样就会走向一个恶行的循环。
相反,你要精简官员的数目、精简机构,使人当于事,他干了这个事就给他足够的俸禄。他的俸禄很充足,他就会很珍惜自己的工作位子,他就会去廉洁奉公,不与民争利,因为他贪污受贿风险太大,不值当的!这样的话就不愿意去贪污受贿了。
所以你看中国古人很早以前就把我们现在还没有研究透彻的,要不要高薪养廉的问题已经讲得很清楚、很透彻了。这是第二个特点。
上行下效,身教胜于言教
第三个特点:要重视教育者和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作用。
在《说文解字》上把这个“教”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就是上面怎么做的,下面跟着怎么效仿,就是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途径了。
孔老夫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比偃。”这个“上”,在家就是父母家长;在学校就是老师;在国家就是在位者、领导者。在位者的德行像风,一般百姓的德行像草,这个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
实践证明“言教者讼,身教者从”,你只是用言语去教导他,自己都做不到,这个孩子都会给你起争讼、有逆反之心。意思说:你都做不到,有什么资格教我?你没有去教导他,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弟子规》的要求,结果他自然会有孝敬之心。所以“身教胜于言教”。
在《孟子》上也说:“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因此应该把有仁德之心的人选拔在领导位子上;没有仁德心的人处在领导位子,就等于把他的过恶播撒给广大的民众,这个影响是极坏的。
在《礼记》上也说,下级侍奉上级,并不是服从他的命令,而是服从他的行为。上级领导喜欢某一个东西,属下一定会有比他更加喜欢的,所以上级领导所喜好和厌恶的事情,就不能够不谨慎,为什么?因为他是人民的表率。
在历史上都证明了这样一个规律,那就是“上行则下效”、“大臣不廉,小臣必污;小臣不廉,风俗必败”。
所以在社会上担任领导职务的、担当教师的,这样的人的责任特别的重大,因为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社会大众效仿的表率。
培养起每一个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能力
最后一个特点也是结合我们现在的情况,就是要用《弟子规》培养起每一个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能力。……-赞叹的尧、舜、禹、汤这些人,都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典范。
比如说在《说苑》上记载的:尧帝心存天下的百姓,对于那些穷苦的人特别的留心关爱。百姓如果犯了罪,他会感觉到很哀痛,担心众生他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只要有一个人民挨饿,他就说这是我让他们挨饿的;如果有一个人民受冻,他就说这是我让他挨冻的;如果有一个人民犯罪,他就说这是我导致他们犯罪的。
“仁昭而义立,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尧的仁义昭显确立起来,德行很深厚,教化的范围也很广博,所以不用赏赐、不用激励,人民自然的就劝勉向善;不用严刑峻罚去惩罚,人民自然就得到了治理。
“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这个尧的治国之道是先宽恕,然后再去教导。
所以在史书上也记载:尧出来在路上看到两个犯人在被押往监狱。他看到两个自己的人民犯罪,非常的惶恐,马上跑上前去就问:你们两个人犯了什么罪,为什么会被押往监狱?结果这两个人就说了:说因为……东西,结果被发现了,就给抓了起来。
尧帝听了这样的回答,马上就告诉押解他们的差人说,你们把他们给放了,把我给抓起来。结果旁边的人都很惊讶,就说怎么能够把国君抓起来呢?
尧帝就非常诚恳的说,因为我犯了两大过失,第一,……但是我却没有把人民教导好,让他们犯了罪,这是我的第一个过失;……所以才感召了上天久旱不雨,这是我的第二大过失。
这个尧帝一说完,天边就飘来了云彩下起了雨,这就叫至诚感通。
尧是这样一个“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人,禹也是如此。
这个禹也是出门的时候看到一个犯罪的人,结果他马上就下了车哭得很伤心。左右的人就说,这是罪人不顺从伦理道德的教育才导致的,您何必哭得如此伤心呢?
禹王怎么说在尧、舜的时候,尧、舜的人民都以尧、舜之心为心;而我现在当了国君,百姓私心生起来了,都各以其心为心,所以我才感觉到哀痛。意思是说:我当国君做得没有尧、舜好,没有尧舜能够把人民教导好,使百姓没有私心。所以他也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正是他们有这样的风范,所以才能够把国家治理好。
《弟子规》是人生的交通规则
我们现在的人在反省自己的时候,觉得自己很完美、没有什么过失,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因为我们都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而不是用做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这个做人的标准就是《弟子规》。
《弟子规》虽然是童蒙教育的经典,但是实际上它把一个人一生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原则都给我们指示出来了。我们之所以不能够和人相处、人际关系搞不好,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弟子规》的根。
所以有人把《弟子规》比作人生的交通规则。什么意思?就像我们开车必须守交通规则,才不至于和别人发生冲撞;那我们做人也必须遵守《弟子规》,如果人人都能够学习并力行《弟子规》,相信和谐社会就并不遥远。
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否(pǐ)极泰来”。怎么做才能“否极泰来”呢?这个“否”卦和“泰”卦都是《易经》上的两个卦。这个“泰”卦的卦象是“坤上乾下”,“乾”代表的是天,“坤”代表的是地。正确的位置应该是“乾”在上“坤”在下,但是在“泰”卦之中,“乾”和“坤”的位置是互换的,什么意思?它们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反省自己的不足,这就是“各自责天清地宁”。遇到事情,大家都反省自己:这件事我哪儿做得不好、哪儿做得不够、哪儿做得不到,我应该怎么样改善和提高,这个结果就是,“天情地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吉祥安泰。
而这个“否”卦恰恰相反,这个“乾”在“乾”的位置,“坤”在“坤”的位置,他们各居本位,要求对方、指责对方、挑剔对方说:你应该怎么做,但是你都没有做到。这就是“各相责天翻地覆”,这个就是矛盾、冲突越演越烈了。
现在小到家庭夫妻之间的冲突,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冲突,都是因为人民不知道反省自己所导致的。所以我们今天学习了传统文化,都能够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相信很多的冲突、矛盾也都能够化解,和谐社会也确实并不遥远。
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
在十月十五日新华社的报道说:中共中央政治局十月十三日下午,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总书记在学习时强调:“对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事、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民以重要启示。”
他还说:“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而中国的精神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
我们看了总书记的这些论述,我们对中国的前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更是充满了信心和希望。我们相信,以和平的方式而发展的中国,也定将以她崇尚和平的文化为世界带来希望与和平。
我们这次讲座就到此圆满,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