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疆国学>> 国学资讯>> 国内>>正文内容
2018高考作文凸显语文教育走向

    6月7日11时30分,高考语文科目结束,几乎在同一时间,各地高考作文题陆续出现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讨论。高考作文引导着语文教育,也聚合了全社会对教育的关切。

  今年高考作文题与往年相比有哪些变化,体现出哪些价值特点?本报与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邀集相关学者和一线教师,对今年高考作文题,第一时间做出点评。

  点评人:汪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维贤(北京市特级教师) 管然荣(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特级教师)

  今年全国高考总共使用八套语文试卷,最突出的特色是引导考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新时代里找到个人意义,让考生把个人与时代、国家联系起来,把个人成长与时代变迁、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将思考人生与关注现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地避免了宏大叙事的空泛,强化了高考作文的导向功能。

  这些作文题的命题材料大多以情境任务作为主要载体,不仅能帮助考生拓展思维空间,还注重让不同水平、不同地域的考生都能充分施展写作才华,突出了表达能力的考查,在区分考生的立意层次、写作水平上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全国Ⅰ卷:世纪宝宝中国梦

  全国I卷作文题达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新世纪出生的考生,从时间脉络上天然与新时代的中国共命运。他们置身于新时代中,思考自己的恰当定位,涉及价值观的根本问题。这在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的是,引导材料的丰富性与往年相比又见提升。材料呈现了中国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大方向。如果稍加注意,考生便会发现自己正处于材料所展示的时间之中,材料既包含经历的过往,又在展望未来。这意味着思考维度应该是“回顾与前瞻”。在做了这些限制之后,题干拟定了阅读对象——“那时18岁的一代”,这又给了一个巧妙的暗示:你现在思考的未来,就是那一代的过往。

  考生要达到基本要求并不难,但要吃透材料和要求,短时间内呈现这么多丰富的考虑,就要看平时的训练是否在向着真实的写作能力努力。如果只是僵化的套作或者宿构,很难应对这一多面向的作文题。

■全国Ⅱ卷:幸存者偏差

  全国Ⅱ卷作文题属于近年流行的“新材料作文”,而材料的选择并未盲目追逐热点话题,而是有意拉开了距离,取材于“二战”期间的具体事件。考场作文命题最忌讳那种宽泛无边的“假大空”题。该材料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话题背景或言说情境,富有高考作文必需的限制性;同时,又具有开放性,辐射出多重意义或包含着多重立意指向,进而构建出多维度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各类考生写作潜能的发挥与检测。材料可以引发多角度的立意构思:比如要善于多角度思考,要善于反向思维;要相信自我,不随波逐流;看问题要抓住关键;要全面综合地考虑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题以一则具体材料作为构思的起点,旨在考查考生由此及彼、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的引申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考查考生的言语表达等多种学科素养,具有良好的语文学科教育教学导向作用。

■全国III卷:改革开放三部曲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这三条标语、口号浓缩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极不平凡的历程。看似写作角度单一,实则丰富多样。考生可以通过观察社会,思考国家的发展之路,也可以聚焦个人,思考个人在时代变迁中应有的价值,或者把两者结合起来。这道题处理不好,容易空泛。如能以小见大来写,更容易出彩。审题难度低的作文题目,“深度”和“亮点”是成功的关键。

■北京卷:新时代新青年或绿水青山图

  北京卷作文题的特点是“大”,无论是“新时代新青年”还是“绿水青山图”都紧扣发展的大时局,立意宏大,贴近时代。无论议论还是记叙,都要从大处着眼,但又最好从青年视角出发,或者从“图”考虑,让“大”落到实在的小处。

  尽管考题的指向明确,考生也有充分的素材准备,但如何构建从小到大的论证,却有难度。干巴的议论,生硬的叙述可能呈现出司空见惯的老套图景,能否避免,就要看考生的生活经验与洞察能力了。

■上海卷:被需要

  上海卷作文题延续了近年的命题传统,直面社会现实,着意引导学生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自己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关注自我心灵世界的成长。试题提供一种真实的“社会现象”与“常见心态”——“被需要心态”。它让每一个考生都可以基于生活感悟展开思考,甚至可以从“需要”与“被需要”的角度展开思辨;还要富有思辨性地去考虑“被”“什么样的需要”。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能独立存在。这样,“被需要”为考生的写作内容提供了丰富的逻辑层次;在多角度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更引领考生去关注“被他人”“被社会”所“需要”的人文情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种基于“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积极展现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引导学生培育关注社会现实的人文情怀。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作文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江苏卷:语言

  江苏卷作文题围绕各种“语言”来命题,没有追逐热门话题,而是立足于语文学科特色的彰显,立足于语文学科命题学术品位的坚守,是八套试题中最能反映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题目。这里的“语言”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交流沟通以及学习、了解其他事物的各种媒介工具。“语言丰富生活,演绎生命,传承文化”,“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这为考生创设了广阔无限的构思空间。

  但是,整体来看,题目似乎过于宽泛,开放性有余,而限制性不足。殊不知,必要的限制性恰恰正是选拔性考试不可缺少的重要属性。

 ■天津卷:器

  天津卷作文题的传统文化和语文味道都很浓厚,考题巧妙地结合不同词语,从“器”的不同面向来展示不同的认知角度,从中可以探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也可以阐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故事、道理,还可以谈到胸怀、责任等等,其背后更深的哲学背景就是“词与物”。

  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浸润在自己的文化之中,而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特质是如何思考“词与物”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待“物”的态度凝聚在各种词语之中,当青年人开始自觉从自身的体验来考察这些态度时,就走在了继承与发扬的道路上了。考题的难点在于考生能否通透识别这一“词与物”的关系,把自己的经历、思考过程生动地展现出来。

■浙江卷:浙江精神

  浙江卷作文题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回望历史,提炼与概括“浙江精神”,紧贴时代主题和地方特点,引导考生站在人生新起点,在宏观视野中思考个人价值。宏大主题需要从小角度切入。立足个人,放眼浙江,站位高落点小,才能写得好。提示语中突出“体验和思考”,导向明确,可以用故事来诠释、演绎,深度论述自己的认识思考。近几年,浙江卷作文题一直比较注重思辨性。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友情链接

  • 还没有任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