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疆国学>> 大健康中心>> 名家心语>>正文内容
中医历代名家名言3

    ●  天人合一。

  ●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明"周慎斋

  ●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素问"至真要大论》

  ●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张仲景

  ●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素问"标本病传论》

  ●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 寸尺弱,勿汗

  ●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景岳全书"寒热》

  ●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医学心悟"三消》

  ●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 癥者征也,瘕者假也。

  ●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癥瘕类》

  ● 癥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 癥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 "积"聚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 积血聚气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友情链接

  • 还没有任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