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疆国学>> 大健康中心>> 药食溯源>>正文内容
药食同源神农始

    在华夏神州,上下五千年,荡尘俗,涤昏寐,越众饮而独高,攸关国人精神层面的饮品,莫过于茶了。我国最早的中医典籍,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论述了茶的奇妙和起源:“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古代医籍记载的“毒”,多指热毒,茶最早作为药的解毒作用,主要体现在茶的寒性,以及茶多酚和有毒金属盐类的沉淀反应方面。

    在农耕刚刚萌芽的神农时代,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觅尽可能食用的植物果腹,采集茶树芽叶,烹煮食用,自然是顺理成章之事。茶由食用到药用,由药食同用再发展为广泛的食用,时间大概在战国或秦代以后。清代顾炎武《日知录》说:“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到东汉,华佗《食论》记载:“苦茶久食,益意思。”《神农食经》也说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这说明,古人很早就意识到,茶无毒可久服,并且可食可药。茶的“益意思”和“悦志”,主要是指咖啡碱的泻火除烦,以及茶氨酸的镇静安神等综合作用。

    西汉王褒的《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这是最早有关饮茶的可信记载。

    在汉魏六朝以前,茶叶蒸青后,借助工具压制的饼茶是不可能存在的,但用米膏黏结的饼茶与散茶,是可能同时并存的。此时的饮茶方式,不外乎直接采茶的鲜叶煮饮,或在干茶内加葱、姜、桂、橘皮、薄荷、茱萸等热性药物或调味品混合煮饮。东晋郭璞《尔雅注》记载:“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晚唐杨晔《膳夫经手录》也记载:“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此时服用的羹饮或茗粥,茶渣与茶汤还没有完全分离,这个时期包括以前,可称为茶饮发展的煮茶时代。

    唐代皮日休在《茶中杂咏》序中说道:“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汉魏六朝以前的饮茶方式,诚如皮日休所言,“浑以烹之”,煮成浓厚的羹汤而饮。这说明在那时,食与饮的器具并没有完全分开,也进一步证明了,在那时还没有专门的煮茶或饮茶器具诞生。先民们若要喝茶,往往会借用日常生活中煮饭的釜来煮茶,共用吃饭的碗来盛茶而饮。

    初唐重臣、著名书法家虞世南编著的隋代类书《北堂书钞》记载:“惠帝自荆还洛,有一人持瓦盂盛茶,夜暮上至尊,饮以为佳。”这不仅说明了西晋饮茶习俗已很成熟,而且也证实了贵为皇帝的晋惠帝,喝茶的器具还很简陋,食饮同器,食饮不分,并没有专门的茶器出现。

    东晋时的杜育,写下了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作品《荈赋》,为唐代陆羽承前启后地撰写《茶经》提供了思路,奠定了基础。杜育写道:“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此文已经详尽地涉及了择水、选器、酌茶、鉴赏等领域。茶器选择越州窑的简陋陶碗,这与晋惠帝喝茶的瓦盂一脉相承。从煮茶的釜内向外舀茶汤的工具,是把天然的葫芦一剖为二的匏。朴素传幽真,此时的喝茶方式,与所处的那个时代一样,一切都是那么的朴素自然。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友情链接

  • 还没有任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