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疆国学>> 国学论坛>> 大师讲堂>>正文内容
刘余莉教授主讲《群书治要》第一集(下)

    不留财富,留家风、留德行才是真正的庇荫子孙
    我们知道,从前的华侨他都有传统文化的熏陶,自己家境很节俭,对女儿要求很严格,把大量的钱、财富节省下来回馈祖国,给国家建医院、建学校,兴办慈善事业,正是这种德行庇荫子孙代代相传。所以,这叫“遗金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遗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你看我们学了《群书治要》,读了圣贤书,那是非常的感叹,这古人怎么这么有智慧!
    但是可惜的是,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福分接触到这么好的圣贤教诲,受西方的科学思想影响很深,对圣贤教诲不屑一顾,所以圣贤书摆在那里,也没有人用心去深入。那怎么办呢?还不是没有办法,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像范仲淹、像林则徐、像杨震,他们留的是家风、留的是德行,而没有给子孙留财富,但是这个德行才是真正庇荫子孙的。
    这样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这个钱送给你,你都不敢要了,贪财问题解决了。而很多领导干部想得比较开了,说你看我即使是家资万贯、富有四海,也不过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而已。我们有再多的钱,我们买了一个海边别墅、买了一个花园别墅,我们晚上睡觉的时候,能够同时出现在两个别墅吗?我们家里有再多的钱,我们一天能吃几顿饭?一日三餐而已。所以很多领导干部也想明白了,说没有必要为这个身外之物铤而走险,所以不贪财了。
    “色”这把刀把你所有的功名利禄全都削得平平的,让你一无所有
    不贪财就开始贪色。古人说“色字头上一把刀”,这“一把刀”绝对不是形容,告诉我们,这“一把刀”可以把你所有的功名利禄全都削得平平的,让你一无所有。所以古代的读书人、做官的人,对这个字更是小心谨慎,不敢越雷池半步。
    我们都知道在唐朝,有一代宰相叫狄仁杰。他在年轻的时候,长得玉树临风,一表人才,英俊潇洒,就是让女孩子一看,都会倾倒的那一种。这一年,狄仁杰去进京赶考,留宿在一家旅店,这个旅店的女主人丈夫刚刚去世,白天看到狄仁杰玉树临风、一表人才,不免就动了爱慕之心。结果到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狄仁杰还在用功读书,突然门外响起了敲门声,狄仁杰打开门一看,看到了一个打扮得非常妩媚的盛装的女子,而且这个女子很坦率,直接就说明了来意。狄仁杰心里一动,但是很快就镇静了下来,为什么呢?
    因为他在年轻的时候,曾经遇到一位老人家给他看过相,告诉他一生主贵,说你以后一定是可以做到达官贵人的,但是也提醒他,说你千万千万要小心,不可以败坏在女色的手上,因为这“色”字头上一把刀,会把你所有的功名利禄全都削得平平的,让你一无所有。狄仁杰也很坦率,一个人年纪轻轻,又遇到女子主动的来投怀送抱,让我不动心,确实有点难,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我面对女色而不心动的吗?老人家就教给了他一个办法。
    那我们今天把这个办法也教给大家,他说一个人面对女色而心动的时候,不过是被表面所迷惑,为什么呢?因为人好看,不过是好看在外面的一张皮而已,我们再仔细想一想,在这个皮的底下,都是一些什么东西呢?就是血,还有屎、尿等等,非常肮脏的东西,所以古人把人体称作是“臭皮囊”,你比如有一个人送了你一个礼物,这个礼物是一个皮囊,外边雕着花、绣着朵,装饰得很精致,让你一看就看爱不释手。但是你把这个皮囊接过来,把这个封口一打开,一看,里边装的什么东西?原来里面装的是血、肉、屎、尿等等,非常肮脏的东西,请问你还愿意把它抱在怀里吗?所以人体不过是一个臭皮囊而已,没有丝毫可取之处。
    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狄仁杰想起了老人家的教诲,于是他就把这个办法教给了这个女子,他说你这样来观察我,你就会觉得我也没有可爱之处了。正是因为狄仁杰他能忍人所不能忍,所以才能成人之所不能成,他去进京赶考,一举成名,后来成为一代贤相,名垂青史。所以你看,一个人有那么高的位子,也绝对不是偶然的,那也是因为他有相应的德行和他匹配。
    那么这个“不净观”,到底有没有作用呢?有没有作用就看我们是不是会去用,面对女色的时候,会不会想到去用。
    记得在唐山,我们在进行传统文化的分享,结果有一位企业家听了之后,他就用这种方法去观察他的情人,发现确实没有可取之处,后来就和他的情人分手了,又回到了家庭。所以这个方法有没有用,就看我们事到临头的时候,能不能够想起来去用。
    在《尚书》上也说,“天道祸淫最速”。“天道”,就是自然而然的规律,中国古人说,“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这不是迷信。什么是天?“天”就是自然而然的道理,比如我们看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看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这都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规律。那么天道自然的规律,就是给那个过份的人、淫乱的人带来灾祸,是最迅速,最迅速的了。那我们现在看到很多高管落马,再去调查一下,背后基本上都有女色的原因。
    一个人的位子、享受、名声与德不相匹配,多招奇祸
    第三,就是贪名。很多的知识分子把财看淡了,对色也没有什么兴趣,就是喜欢出名,在《了凡四训》上告诉我们,“世之享盛名实不副者,多有奇祸”。看到这句话,我也是冷汗直流。因为前一段在国内去分享传统文化学习心得,走到哪里全都是鲜花、掌声,不免有点飘飘然,所以后来这些传统文化的论坛,自己不敢去参加了。为什么不敢参加?因为自己经受不了境界的考验。在世间享有很盛大的名声,或者说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人,但是怎么样呢?但是却名不副实、德不配位,也就是说他的德行和他的位子、享受、名声不相匹配,那将怎么样?多有奇祸,多有意想不到的突如其来的灾祸。
    那我们看这个世间,名声最大的是哪些人?比如说我们去问这些年轻人,问今年我们评了多少位“感动中国”的人物,还有“道德模范”,请问他们叫什么名字?他们有什么感人事迹,我们可以学习?保证是一问三不知。但是你去问他,《甄嬛传》的主角是谁、她有什么成名作、甚至她的星座是什么,他都对答如流。
    所以我们知道在这个世间享有很盛大名声的妇孺皆知的人就是歌星、影星。但是遗憾的是这些歌星、影星很多人没有学习传统文化,不知道用自己好的名声去做有益于社会的引导。
    像《大学》上说,“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在古代,这个主要对国家领导人来说的,国家领导人他说一句正确的话,对百姓做出一个正确的引导,让国家就兴盛起来了;他做了一个错误的决断、说了一句错误的话,整个国家就会衰落。
    在现代社会,媒体非常的发达,电视、网路、广播渗透到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了。在这个时代,除了领导者的话,那就是歌星、影星的话最有影响力。但是遗憾的是什么?遗憾的是我们的电影、电视剧,如果没有一个第三者插足、没有一个情人、小蜜、再来一段床上戏,这个电影、电视剧都演不下去了。换一句话说,这些歌星、影星没有用自己好的名声宣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理,反而是引起人们的“杀、盗、淫、妄”的念头,结果怎么样?结果我们看新闻,突然看到,有一个歌星自杀身亡,有一个影星得了绝症,还有一个影星出了车祸,还有,怎么样?家庭出了各种各样的纠纷,这都是突如其来的灾祸。当然我们讲这些,并不是幸灾乐祸。我们也是希望越来越多的歌星、影星能够学习传统文化,给社会大众做一个好的引导。
    我们看到中国在国家主席习主席的领导下,越来越朝着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子在走。前不久,国家广电总局,就发了一个文件,说那些有吸毒、嫖娼问题的影星、歌星,不让他们再演电视、电影,为什么?怕他们不好的形象传染给更多的青少年,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
人之所以会做糊涂事,就是因为不明理
    最后就是贪利。古人说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看到利益获得在面前的时候,首先想到它符不符合道义。如果不符合道义,那是说什么都不会去获取的。这个“利”,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不仅仅是金钱,凡是有利于自己的环境、条件、地位,那都是“利”,古人确实能够做到见利思义,古人把“财、色、名、利”统统称为“身外之物”。为什么把它称为“身外之物”?这个话很有智慧,我们想一想我们的身体,我们想让它年年十八、青春永驻、健康长寿,请问我们能控制得了吗?我们一天一天的衰老,还会得这样或是那样的病,我们想自己聪明智慧、记忆力很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请问我们能控制得了吗?还是那么愚钝,别人告诉我们一件事,转头就忘,我们连自己的身体都控制不了,无能为力。请问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呢?而对于那些不可控制的东西,我们还要想方设法的去控制、要去获取,这不是和自己为难吗?所以人之所以会做这些糊涂事,就是因为不明理。
    古人也提醒我们,“立名于一世,失之仅顷刻”,很多的领导干部,从小学上到中学,上到大学、上到研究生、博士生,再走上工作岗位,一路走来,付出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努力,过关斩将,那确实很不容易、很辛苦,但是怎么样?但是在“财、色、名、利”的诱惑面前,把持不住自己,做出一个错误的选择,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付诸东流,那就是在“顷刻之间”。
    所以古人告诉我们,面对“财、色、名、利”的诱惑,应该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当别人拿着“财、色、名、利”来诱惑你的时候,不要觉得自己很得意,你看我是领导,我很有名,别人都来讨好我。其实别人拿着诱饵,我们站在悬崖面前,他希望你能跳进这个悬崖,结果我们把持不好自己,把脚踏进了悬崖,还想后悔、后悔。后悔那是到后面才悔,悔之晚矣。所以古人说“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是领导者修身的基础,就是在“财、色、名、利”的诱惑面前,不要去贪着,要能够如如不动。
    习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也这样强调,“公务人员和领导干部,要守住底线。要像出家人天天念“阿弥陀佛”一样,天天念“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你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伸手必捉。心中要有敬畏,知道什么是高压线,想都不要想,一触即跳,才能守得住底线。总书记这一段话,可谓语重心长,也是看到了当前领导干部的问题,所以给予敦敦教诫,这是我们讲的“戒贪”。
孔老夫子教弟子终身奉行就是“恕”
    修身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惩忿”。所谓的“惩忿”,就是我们所说的“制怒”。“怒”字这个字,上面是一个“奴”字,下面是一个“心”字,看到这个字告诉我们什么叫“怒”,就是把自己的心变成了奴隶,已经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绪了,所以才会发怒。当然这个“怒”,有发出来的怒气,还有没有发出来的怒气,我们言语上、态度上很缓和,但是心里已经不满意、不高兴了,这也是怒气。
    那怎么样来“惩忿”、“制怒”?我们要转怒为恕,你看“怒字上面是“又”字边,棱棱角角是很分明的,我们把它变得圆滑一点,就变成了“恕”。而“恕”这个字,上面是一个“如”,下面是一个“心”,告诉我们要做到如其心。如谁的心?如对方的存心,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我们就能够转怒为恕了。
    所以孔老夫子有弟子来请教,有没有一个字我可以终身奉行的?孔老夫子说有,这个字就是“恕”。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我们《弟子规》所说的,“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如果你时时处处都把这句话落实在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之中,相信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你的人际关系也会很快地提升,我们不希望别人以这样的方式、态度来对待自己,那就不能够以这样的态度、方式来对待别人。
    当别人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反省:我自己是不是一个圣人?我是不是一个错误都不犯了?反省一下自己还有这样的问题、这样的缺点,自己都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怎么要求对方一个错误都不犯?
    而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希望别人怎么对我们?我们希望他了解我的生活环境,了解我的成长过程,能够给我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能够体谅宽容我们。
    那么当别人犯错误的时候,我们也要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所以古人说“量大福大”,一个人为什么福报大?就是因为他心量大。为什么我自己没有福报?因为我自己心量小,不能够容人。特别是看别人做错事的时候,虽然表面上没有说出来,但是在内心已经不满意、不高兴了。
    在《孔子家语》上有这样一句话,“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领导不能恭敬、不能侍奉;有属下希望他恭敬我,尽心尽力的为我做事,这就不是恕道了。“有亲弗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父母亲不能够孝养恭敬,有儿女希望他能够孝敬自己,能够知恩报恩,这也就不是恕道了。“有兄弗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有兄长不能恭敬,特别是我们现在人没有学习传统文化,自己虽然是弟弟妹妹,但是自己有权有势、有学问,而哥哥姐姐受教育比较少,甚至是农民,对他们说话就不客气、不恭敬,那么你有弟弟妹妹,希望他能恭敬你、顺从你,这也不是恕道了。
    勿让别人来控制自己的心情
    有一个文章写得很好,我也经常给大家分享,为什么经常分享?也是经常提醒自己,要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掌管。”
    比如一位女士抱怨说,“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了先生的手里。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钥匙交在孩子手中。婆婆说,“我的媳妇不孝顺,我真命苦”,她把钥匙交在了媳妇手中。“我很难过,因为老板总找我茬”,他把快乐的钥匙交到了老板手里。年轻人从文具店里走出来说,“那位老板服务态度恶劣,把我气炸了”,他把钥匙交在了老板的手里。这些人都做了一个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人来控制他自己的心情。
    当我们允许别人掌控我们的情绪时,我们便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对现况无能为力,抱怨与愤怒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开始怪罪他人,并且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我这样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为我的痛苦负责”。
    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他的情绪稳定,为自己负责,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压力。
    诸位朋友,请问,你们的快乐的钥匙在哪里?是在别人的手中吗?那就赶快去把它拿出来吧。
    这个文章写得非常好,他提醒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当然一个真正能握住自己快乐钥匙的人,那就是我们古人所说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人。这也是经过长期的修养才能够达到的功夫,所以“八风吹不动”确实不容易做到。
    你心里的喜怒哀乐刚刚提起的时候,怎么办呢?我们学佛的人有办法,把它立刻转成“阿弥陀佛”,你看你心地就清净了,就平等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人生最大的忌讳就是明明知道自己身上的过恶却不能更改
    修身的第三个方面,就是改过。在《群书治要•鬻子》上有这样一句话,“大忌知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有行如此,之谓大忌也。”说人生最大的忌讳就是明明知道自己身上的过恶,但是却不能更改,以至于贼害了自己的身心,乃至于丧失了自己的生命。一个人有这样的行为确实是人生的大忌啊!
    我们看明代有一个读书人叫袁了凡,他写了四篇“家训”,简称《了凡四训》。他在遇到云谷禅师之后,云谷禅师告诉他改造命运的方法,首先让他反省自己在心行上有哪些不足,导致了他仕途不顺利。结果他在反省的时候,就说了这样几句话,他说:“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他说,我自己的福分很浅薄,又不能多做好事、多积阴德让我享受大的福分有一个深厚的根基,加上我对人没有耐心。比如说,别人有求于他,他就觉得很啰嗦;心量很狭小不能够宽容别人的过失;别人做错了事,他在心里反复的思来想去,这个怨恨之心就生起来了。
    “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因为他自己很有才华,因为自己才华横溢往往就掩盖了别人的才华,让人不得发挥,说话不经大脑,想到哪里就说出来,也不知道说的话是不是伤害了别人,轻易的评判别人的过错,还轻易的评价时政的得失,这个都属于轻言妄谈。像《弟子规》上有一句也说,“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这个口确实是祸福之根。说话不谨慎往往把别人的过恶到处去宣传,结果别人知道了,他在背后讲我的坏话,对这个人非常的痛恨,也无形中给自己埋下了祸根。
福分浅薄的表现就是心量很狭小,要量大才福大
    我当时学了《了凡四训》,看了袁了凡先生的这几句反省,确实感觉到每一句话都是说自己的。看自己福分很浅薄,福分浅薄的表现就是心量很狭小,要量大才福大;自己看别人做事都是很挑剔,别人已经很用心了,但是我们说这做的不好、那不够圆满,如果换作我们自己去做,还不如人家做的好;还不能够积功累行,给你一个积功累德的机会,自己还不能够把握,不能多做好事,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不耐烦,特别不喜欢别人来麻烦自己,耽误了自己学习的时间;不能容忍别人有小小的过失,自己就耿耿于怀,甚至彻夜不眠。
    自己读书读得很多,结果怎么样呢?在开会发言的时候,自己就挣着抢着去表现,让人没有表现的余地。
    “直心直行”,看到别人的过失,直接批评他、指正他,也不知道别人能不能接受,是不是受到了伤害。
    “轻言妄谈”这个过失倒不是很严重,在大学四年,有一个同宿舍的同学给我一句评价,她说,从来没有在背后听到过我说别人的过失。她说这一点她觉得非常的难能可贵。所以有人说我在背后说人家的过失那肯定不是真的。我在背后就是赞叹别人的德行,绝对不谈别人的过失。这几个过失一般人都有,不仅仅是袁了凡先生,他比较明显,一般的读书人知识分子这些特点都非常的明显。所以我们看到为什么有很多的专家学者文章写得好,口才也不错,但是仕途却不顺利,就是因为德行比较浅薄,所以不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受不到大众的拥护。
    像我自己在上大学的时候学习成绩蛮好的,因为家庭条件比较困难,所以必须要得奖学金,每一次几乎都是一等奖学金,但是因为自己成绩好,无形之中就增长了慢心,走在路上眼睛都是往天上看的,因为什么呢?因为觉得自己成绩好,从来不需要有什么事去求别人的,都是别人有什么事来求自己的。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从来不主动的去留别人的联系方式。这个傲慢的态度导致什么结果呢?每一次评三好学生的时候,要大家投票,虽然我的成绩很好,但是一投票就投不上。当时我怎么想啊?当时我想都是我成绩太好了,他们都嫉妒我,所以才不投我的票,不投就算了,我也不在意,反正我的成绩就是比你们好。你看自欺欺人。后来到庐江去学习,听蔡老师讲《弟子规》,在讲课的过程中,他就引用了《论语》上一句话,他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四海之内皆兄弟”,我们不陌生,可是现在我们能体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境界吗?我们来学院学习体会到了“四海之内皆兄弟”,因为什么呢?大家都有学习传统文化,受到好的熏陶,所以无论是哪一个地方来的人,学院都给以无微不至的照顾。有的人没有衣服,学院就提供棉衣;有的人缺少学习用品,就提供学习用品;还有大量的传统文化书籍,全都免费赠送,所以照顾的确实像兄弟姐妹一样。
    但是在社会上,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境界了,走到哪里和人相处不到一个星期、不到一个月,不是自己不喜欢对方了,就是对方不喜欢自己了,什么原因呢?《论语》上告诉我们了,说“四海之内皆兄弟”那是一个结果,原因就是“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这个君子走到哪里,对每一个人都很恭敬,为人处世处处为对方着想,没有什么过失;对每一个人都彬彬有礼,能够想到对方的需要,所以怎么样呢?他才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感受。
    结果我们现在的孩子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皇帝,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父母家人都要考虑到自己的需要,当诸多的小公主、小皇帝走到一起的时候,如果不出现矛盾冲突那就不正常了。所以我们学了《弟子规》之后,听了蔡老师的讲座才突然明白了,自己多年以来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原因在哪里。
    所以学习传统文化确实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要在生活中去实习、去实践,这样才能够有法喜,才能够不断地去验证自己学习的理论。
    把两个包袱调一个方位的话才能够看到自己的过失
    在《了凡四训》上也告诉我们,我们现在的人、一般的人是“过恶蝟集”,这句话形容的很好。说我们身上的过失、过恶就像刺猬猬身上的刺那么样的多,但是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却看不到自己的问题,觉得自己很完美,没有什么过失,什么原因?那就是“心粗而眼翳也”,自己反省自己的过失的心思太粗疏,而眼睛被蒙蔽了,看不到自己的过失了。
    为什么会被蒙蔽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心不清净。为什么不清净?因为两个眼睛都是在看别人的过失。所以有人说,在我们人生之路上,每个人都背负两个包袱,一个包袱写着自己的过失,另一个包袱上写着他人的过失,但是我们在走人生之路的时候,往往把写着自己过失的包袱放在了背后,而把写着他人的过失这个包袱放在了胸前,所以我们在走路的时候一低头,很容易看到他人的过失,怎么看也看不到自己的过失。那怎么办呢?那就要把这两个包袱调一个方位,这样的话才能够看到自己的过失。
    在《论语》上有一句话很有启发,那就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贤德的人不是嫉妒他、想方设法的障碍他,看到贤德的人向他学习,向他看齐,不要去和人比较,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长的地方,也有自己所短的地方,人人把自己的优长发挥出来,人人都是第一,所以不要说别人第一了我就被比下去了。有这个比较的心就是分别心,你看你自己也不开心,嫉妒别人是拿别人的成就惩罚自己。
    看到不贤德的人,不是去嘲笑他、瞧不起他、轻视他,而是马上反省自己,我是不是有这样的过失,因为人看自己的过失很不容易。所以当你看到别人犯过失的时候,马上反省自己我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过失呢?所以你看《论语》上的境界,也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一样的。善财童子去参访善知识,看到善人就学他的善,看到恶人就避免他的恶,自己心地清净不受污染,所以“人要善学”。如果“善学”,你这从早到晚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你可以学习的地方,都是你提升的机会。
败离不开“奢”字,人败离不开“逸”字,讨人厌离不开“骄”字
    现在人最严重、最明显的一个过失就是傲慢、奢侈。在《易经》上说,“人道恶盈而好谦”,一般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厌恶过分骄慢的人,喜欢谦虚有礼的人。
    在《易经》上,古圣先贤总结了天地变化的规律,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观察宇宙万物的变化,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涨就有潮落,从这些自然现象来观察都是一盈、一虚、一消、一涨。而我们把这个道理来观察人世间的变化,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比如说,人心的一忧、一喜,人事的一治、一乱,也都体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所以古人常用太极图来表示天地变化的规律。这个太极图半边是阴的,半边是阳的,中间还有一个界限,如果过了这个界限,阴阳失去了平均。阴阳失去了平均会怎么样呢?那就是会引起变化,这就叫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也就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消极必涨。所以曾国藩先生在他的家书中这样写到: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一个家庭、政党的破败都是因为过分的奢侈以至于入不敷出所导致的。所以一个家庭再有钱,也抵不住一个败家子给破败,因为他不仅要吃好的、穿名牌;还有很多不良嗜好,喜欢赌博、好色,结果一掷千金,把这些家资都给败散掉了。
    一个人之所以由盛转衰,以前都在走上坡路,突然转折了,开始走下坡路了,这个转折点何在?什么时候你认为自己的奋斗、努力已经差不多了,我可该享受一下人生了,从此以后过上了过分骄逸、不思进取的生活,玩物丧志,这个人的人生必败无疑。
    而一个人讨人厌、讨人不喜欢,就是因为过分的骄傲、自以为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在《易经》上一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六爻,六爻的爻辞有凶、有吉。但是在所有的六十四卦之中,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的,这一卦就是“谦”卦。“谦”卦的卦象是“地山谦”,什么意思?这个高山本来是在平地之上的,但是在“谦”卦之中,这个高山是宁愿居于平地之下。
    我们看曾国藩他有权有势又才华横溢,但是没有招人嫉妒障碍,他的仕途还相对顺利,晚景还相对可以,什么原因?就是他明白“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做到了“推功于上,让利于下”。把事情做好了,不居功自傲,把这个功劳推给皇帝、推给领导;而把利益分给属下,自己不能去贪占,这叫“明哲保身”。“明哲保身”这个词不是一个贬义词,它是一个褒义词,是在观察天地之道的规律上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
    在《尚书》上也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骄满给自己招来损失。一旦一个人骄满了,认为自己比别人都强了,他就不会再有好学的品质,他的人生也很难再进步了;而谦虚让自己受益,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规律。又说:“惟天福善祸淫。”天道自然的规律,都是给善良的人带来福分,而给过分的人招致灾祸,这都是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推导出来的。
领导干部能够深入《群书治要》就不会走入锒铛入狱的道路
    在《孝经》上还告诉了我们一句领导者长期保持富贵、地位的方法:“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虽然身处高位,但是没有骄慢的表现,这样你虽然身处高位,却也没有被颠覆的危险。
    “制节谨度,满而不溢”,自己生活很富裕、很有钱,但是他很守礼节、很守法度,做事很谨慎、很节俭,这样虽然家资万贯,也不会有被奢侈浪费、入不敷出的危险。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所以你看在经典之中,把领导干部如何长久的保持富贵、地位而不失的方法全都告诉我们了。所以如果领导干部能够深入《群书治要》、能够接受圣贤教诲,相信他们就不会走入锒铛入狱的道路。
    所以《大学》上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想“治国、平天下”当好领导干部,从哪里做起?首先从“修身”来做起。
    那么现在很多的领导在上大学的时候都是慷慨激昂的要去反腐败,但是走上岗位之后就不一样了,说:谁反腐败,我反谁!原因在哪里?就是面对财色名利的诱惑不能把持自己,还觉得别人给我送钱有什么不好啊!不劳而获能够享乐不是很好吗?所以把以前的那种态度完全改变了。
    这个就是我们学习《群书治要》“修身”给我们的启发。下节课我们接着讲“爱民”和“用人”。
    学生初学《群书治要》,深入不够,在讲座中一定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学长不吝指正!
    谢谢大家!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友情链接

  • 还没有任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