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疆国学>> 国学论坛>> 国学论文>>正文内容
国学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国学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上出现的名称。胡适先生在《〈国学季刊〉的发刊宣言》中说:“国学”在我们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国学”。①就目前来说,人们理解的国学,包括五千年来我国积淀下来的大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传统美德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思想道德为源头,同时汲取诸子百家的优秀伦理道德思想,这是国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②这为我们科学地对待国学指明了方向。弘扬国学,挖掘国学资源,要以现代的价值理念指导国学的研究与发展,以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对待传统文化,立足于从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寻求启迪,并与现代文化和现代社会中的道德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地增长,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新观念和新现象,这一方面为大学生在道德发展、价值追求和人生观等方面提供了多元的选择,另一方面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也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带来了冲击,使其人生理想迷茫、信仰缺失、道德失范、责任感淡薄。这些新情况越来越引起思想道德教育者的反思。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要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③这里的“行”,指道德行为,“文”,指文化知识,强调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文化知识教育之先。国学中有大量的“德”教的资源,其中的一些经典蕴含着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如“仁、义、礼、智、信”是塑造品格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当前社会普遍提倡的内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心法更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因此,在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引导大学生对国学精粹的学习,对帮助他们打下一生的道德基础,厚积人文底蕴,激发民族精神,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道德水平,培育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格素养,都是十分必要的。 
  1.国学与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千百年来,正是出于对故土家园、骨肉同胞和灿烂文化的眷恋和热爱,中华民族才能够经历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如今,民族精神更是中国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得以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证,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发展趋势和复杂的世界性社会思潮,直接冲击着大学生的国家民族意识。一些学生对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怀疑和嫌弃;一些学生迷失在众多的文化价值观念中,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理想产生质疑;还有一些学生面对全球性的问题,对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的理论观点没有充分认识和理解,盲目跟风,逐渐淡化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鼓舞和激励大学生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需要培育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传统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方面,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是在中华文化传统之中孕育和发展而成的,中华民族文化不断传承、培育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精神又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基本特质与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既表现为关心祖国、民族的命运,忧国忧民,又表现在自觉地以各种方式为国家民族效力。这些丰厚的优质资源都可以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之中,使学生对国学有清晰全面的认识,培养民族气节,强化社会责任感,具有心怀天下情系国家的博大胸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 
  2.国学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塑造 
  国学说到底是关于人的学问,是如何成就人、造就人、培养人的学问,重视现实的社会和人生是其最根本的特点。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影响也最大。宗法伦理是儒家理论的主干,而“人”则是其全部理论的出发点与核心,对人的重视和对人伦关系的强调是儒家人生哲学的两重性格。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④仁的含义就是爱人,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仁为人之最根本的德性。 
  当前,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挣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但是由于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一些大学生表现出自私、做事极端化、没有责任感、好逸恶劳等不健康的人格倾向。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随意、庸俗被少数学生看作是一种“洒脱”,而对道德、纪律的蔑视与叛逆却被看作“有个性”。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过于强调个人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 
  如何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健康成长、健全人格,是当务之急。《周易》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⑤作为社会未来之栋梁的大学生就应该树立端正的人生态度,胜不骄败不馁,正视人生中的挫折与逆境,依靠自身的智力、能力和毅力不断超越自身,从而实现自身的目标与价值。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急需加强这些中华文化精粹的渗透和补给。 
  3.国学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并提出“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个人而言,高尚的道德修养是立身处世的基础;就社会而言,社会的每一成员都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国家也就得到治理了。人的品德修养是最根本的。荀子讲:“君子易物,小人易于物。”所以我们要警惕物欲的膨胀,注重精神的修炼,达到最高的善。 
  首先,培养大学生勤奋好学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⑦乐学,即以学习为人生的快乐。孔子是“快乐学习”的倡导者。以兴趣为导向,以快乐为原则,是快乐学习理论的重要内容。还有许多治学格言,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⑧,表明勤学苦读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针对一些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强调勤奋好学的传统美德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国学还强调治学要循序渐进、实事求是。中国传统学人的治学,一定都是由文字、音韵、训诂及目录、版本、校勘等“小学”科目入手,而后才治“史学”,再由“史学”而入“经学”。而无论治“小学”、“史学”,还是“经学”,又都必须讲求实事求是。要坚决抵制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培养扎实打基础、老实做学问的治学态度。
    其次,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崇高品性。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重诺守信是人与人之间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孔子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⑨孟子曰:“……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⑩朱熹在《孟子章句》中解释为:“诚者,理之在我者,皆实而无伪,天道之本然也。思诚者,欲此理之在我者,皆实而无伪,人道之当然也。”诚,即诚实无伪,真实客观。思诚,就是指人类追求诚实,而追求诚实是做人的根本要求,是为人的根本之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句名言更是千百年来为人们广泛使用。诚实、诚信,是当今社会普遍缺失的美德与品质。部分大学生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诚信观念淡薄,出现上课旷课、剽窃论文、考试作弊、个人简历掺水、恶意拖欠助学贷款、违法乱纪等现象。在大学生中大力倡导“诚信”思想,在大学生的交往中创造一种互相信任的人际关系,无疑对大学生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最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良好文明的行为习惯。社会公德是大学生理应具有的道德基础,包括遵守公共秩序、具备公民意识。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在公共场所,如教室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在走廊及自习室里大声喧哗、说脏话等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有的大学生对社会丑恶现象听之任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归根结底是学生对社会公德、规范意识认识不足,内化不深,心中没有一个明晰的道德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做事基本上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或按照自己的习惯去做。学习国学,就是要明确一个道德准则,用道德的力量来约束自己,并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道德意识,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上约束自己的行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举止,成为维护和遵守社会公德的楷模。 
  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充分利用国学精粹,按照古为今用、去粗取精的要求,阐发先贤圣哲的思想精髓,熏陶和教育大学生,让他们在接受西方文明的同时更感受到与之相比毫不逊色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掌握学术知识之余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道德知音网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友情链接

  • 还没有任何内容!